翻看我参加班主任比赛的故事《转角遇见爱》,感觉这真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完美的特殊儿童转化结局。而现实,却是一地鸡毛。
前天数学课上,小X在座位周围捡到小吴的涂改带,询问小吴是否故意扔的未得到回应,便当着小吴的面一点点撕毁涂改带,小吴欲暴力夺回,此举激怒了孩子,抄起拖把杆准备反击,被赶来的数学老师和同学抱住制止,这才避免了更严重的情况发生。
事后,我与孩子沟通,当我批评孩子的暴力行为时,孩子却抓住我曾经说过的话:“如果你的物品故意乱丢到别人那,别人要是处置了你也没处说理的。因此每个人要保管好自己的东西”,认为小吴没有回应他的询问,就等于承认涂改带是乱丢的,既然是乱丢,自己撕毁涂改带并在小吴暴力夺回时反击并无过错。而小吴则表示,上课时间,只想尽快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并非乱丢,也不想在课堂争辩回应。对此,小X并不认可。当我提出暂时无法判断可以把涂改带交给老师时,小X直接“脑补”老师不可能公平处理,予以拒绝。时值午间放学,面对这样的“强盗逻辑”,当下与孩子的沟通陷入僵局。
其实,本学期类似事件并非第一次了。据我观察,本学期孩子对自己的边界存在明显捍卫过度的情况,这是以前没有的。每一次书桌周围掉落什么其它人的东西,都会让孩子异常愤怒,轻则直接丢掉,重则“上门找茬”。他单方面宣布任何人不得触碰其书桌,不得将个人物品放置在其书桌周边的地板上。除了书桌,孩子对别人不小心的碰撞反应也异常激烈,不管什么缘由,只要碰到他或撞到他,下意识反应一定是挥拳或脚踹。
尽管针对这件事,我认为可以和孩子商讨一个【捡到东西怎么办】的流程并贴在公告栏,以此来缓解孩子的焦虑,让孩子看到老师会公平公正的按规办事。但是针对边界的过度捍卫问题,几次三番的提醒无果,我也开始反思:孩子行为背后的成因是什么呢?除了我早已了解到的情况:孩子由于认为在家始终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父亲常有侵犯其边界的行为,如叫孩子不喜欢的外号,拍打孩子等,因此在校会用极端的行为来宣示主权。我提供的教育有没有问题呢?是否真正对接当下他真正的需求?昨天在杂志看的一篇文章,给了我一些启发。
一、过度宽容引起不恰当的自我定位
由于小X患有注意力缺陷,且情绪易失控。因此,当他不愿意待在课堂听课或情绪难以自控时,我允许他去图书馆或心理咨询室舒缓情绪。 本该学习为主的时间,小X一直游离在外。过度宽容,让孩子对课堂时间就失去了边界感。
小X比较聪明,常常不写作业不听课也能随便考到及格线;一旦要求他专心听课,如果此时他并不想,就会不断发出声音挑起事端,严重影响课堂纪律。因此,我一直默许他上课看课外书,也允许他不写作业。在我看来,生活技能和社会技能,才是他最需要养成的。要求过低,让孩子对课堂本身失去敬畏感。
与此同时,他也产生了不恰当的自我定位,觉得自己在学校拥有特权。因此,当他在家庭面临话语权缺失的情况,会选择在学校变本加厉的讨要回来。
二、集体建设与个体发展的零和思维
因为担心他影响课堂纪律而影响整个班级,我允许他不听课,默许他不完成作业。我关注的是顾全大局,稳定课堂。但是,却忽略了对他个体而言的危害。
当他游离在集体外,他在教室的归属感、价值感就会大大缺失。他在这个空间没有真正在乎的同龄朋友,因此才感受到侵犯时毫不犹豫地下狠手反击。我们自认为根据他的情况给予他的宽容和爱,却因为不平等的关系其实并不能很好的传递到他的心里。
集体与个人,如此取舍,是一个零和思维。个人依附于集体,集体滋养着个人,并不是一方的收益,就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而应该双赢。如何让孩子回到集体,用集体的力量来帮助他,用集体的舆论来约束他,才是我真正需要考虑的。
三、缺乏全局思维的换位思考
接手小X以来,我常常换位思考,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如果我是他,我会希望老师如何对我。比方说我认为对于小X来说,分数并不最重要的,情绪控制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才是指向孩子的将来。然而当我以时间思维看问题,却忽略了很重要的空间思维,即立足当下,站在小X的立场分析,他当下需要什么。
前几天英语老师告诉我,上课的时候小X本来要自顾自出门去,结果听到老师说了一句:“接下来这页PPT很重要,考试会考的。”小X当下就静静又回到座位,认真听课;在本周语文考试时,我也发现小X做得很认真,虽然会做的不多,但是仍在交卷后急着追问我自己是否考及格了;前不久的道法课上,小X非常积极参与课堂,还和自己心爱的大龙猫一起表演了情景剧,得到了阵阵掌声;科学老师也与我反馈,最近一次课上辩论,小X非常积极地举手发言。
联系他的种种表现,其实不难发现,六年级的小X开始对自己的学习有所关注,有所追求,跟上一年的他所需要的教育是不一样的。我应该做的,是研究一下训练他听课能力,改良课堂吸引他听课,而不是默许他随意离开课堂;我应该做的,是研究他不写作业的原因是什么,找到帮扶他的方法,指导家长辅导作业,而不是满足于他能勉强及格的分数,置他于不顾。
学生在学校重中之重的任务是学会学习,而小X却没有这个任务,也没有得到有效指导。因此,他的精力极容易被一些极小的人际摩擦吸引,陷入夸张的“脑补”,进而发难挑起争端。
翻看自己写的教育故事,回忆着四年级时真的让我觉得大有好转的抱着大龙猫笑着与我交谈的小X,再看看上述梳理的文字,我想,我需要整改自己的有很多。很多时候,面对问题孩子,我们习惯性说上一句背后肯定有一个问题家庭。却忽略了,其实面对问题孩子,我们更能照见自我,看见自身在教育教学上存在的力所不能及。
我想,接下来我应该基于上述思考,调整一下对孩子的教育策略:
比方说之前想的与孩子制定【捡到东西怎么办】的流程,即使全班同学几乎都知道捡到东西要给老师,我也应该按照班级管理章程,带着小X走完集体讨论、举手表决、公示一天,最终盖章生效这个流程,而不是私下与他商定一对一条款。让孩子真正在做中而不是说教中感受社会规则的必要性和公平公正性。
比方说关于课堂参与和作业,应该试着给孩子布置分级作业并及时检查;对孩子的听课时间和听课质量予以要求。他十分关心的语文试卷,即使看起来做得乱七八糟,我也要给予正面认真的回应,并引导孩子在学习上树立一定的目标。让孩子在学校有目标感,有跟大家一样的事情可做,在教室里通过学习真正获得一种自尊感。
从孩子的事情,我也要自我提醒。当孩子及其家庭出现问题,不可仅一味责怪,也要观察分析自己是否真的用对方法。给孩子爱和包容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奢望它包治百病,即使孩子已经就医,有心理老师的干预,班主任还是需要通过专业的教育方式方法引领孩子走向正道。通过孩子不但照见自我,纠偏自我,升级自我,虽然带痛,或许是一种很好的专业成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