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声尽是广长舌, 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 他日如何举似人?(苏东坡)
佛门深信“因果业力”,好似非常消极残酷,既然一切皆注定,那生命还有什么意义?
大错特错!
我们先来弄明白这两个名相——因果、业力。
“因果”好理解,无非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那么什么是“业力”呢?从哪来?又什么用?
“业力”一词来自婆罗门教术语,后佛教引用。其作为直接推动生命延续的力量,业力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说白一点,业力就是“果”,善因的善果,恶业得恶果!
既然业力就是“果”,那为什么还要提出“业力”这个名词呢?这是因为“因果”是对单个人或事物所讲的“名词”,它的含义非常简单,运作模式也是非常明了。
而“业力”是非常复杂的交织概念,它远非因果那么简单,非我等凡夫俗子可以真正理解。
一切的业力从心田出,我们无时无刻不被我们的心灵所控制,只有真正的修行者,才能真正控制自己的“心”.
业力,梵文叫做Karma(古译羯磨)。Karma(或Karman)之字根是Kar,它是去做或去行的意思,故业力之“业”原是作业或行为的意思,如今佛教徒心目中的“业力”,却代表一个极端复杂的多方面思想。在这多角的思想中,最根本的是说:“业力者,即控制一切自然界和精神界现象之因果律也。”
业力论极难了解,极难解释,业力之究竟深邃无极,毕竟非人类之智慧所能尽其幽微。业力思想常为人所误解,由于有系统的分析和介绍此思想,实在异常困难,因此直到目前,我想尚无一个使人满意的业力论在任何佛学书籍中出现。
济群法师《十善业道经》启示:“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所有这一切,都根源于众生的心。因为“心想异故”,所以造下善或不善的业力,由此招感相应的苦乐果报。有情造业的渠道主要有三方面,分别是身体的行为(身业)、语言的行为(语业)、思想的行为(意业)。通常,能够表达出来,并能直接利益或伤害他人的,主要是身业和语业。比如为他人提供帮助或制造障碍,又如对他人进行赞叹或肆意辱骂,都是通过行为和语言进行表达。但意业却不然,如果内心充满嗔恨,表面却伪装得仁慈和善,就很容易迷惑他人,须行之于身口,才会对他人构成直接伤害。不过,如果经由某些特殊训练,心力特别强健,也能以意念直接杀人。《唯识二十论》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古印度有位国王,得罪了仙人,令其嗔心大起。仙人一怒之下,以意念下了场冰雹,令国王所在的城市毁于一旦。可见,意念同样具有杀伤力。作为修行人应特别注意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绝不可随意生起不善心念。因为身、语、意三业都能造作善或不善的业力。
总之,由众生心念的差别,导致行为的差别,进而导致世界的差别。
所谓引业是业力招感的总体果报。有情生命在延续过程中,是上升天道、继续做人,或是堕落地狱、沦为畜生,皆由引业决定。引业牵引我们投胎,其作用,就像火箭推动卫星上天。假若没有引业作为动力,生死也就随之结束了。
从造业到招感果报,还需要缘的成就。如果说业力就像播下的种子,那么,还须同时具足水分、阳光、泥土等条件,才能扎根发芽、开花结果。这些果报,根据因缘的不同,又有现报、生报、后报、不定报之分。有些业力造下后,现世即能招感果报,为现报;有些业力须待来生方能受报,为生报;还有些业力则须多生后才能受报,为后报;至于前面所说的不定业,招感果报尚未决定,为不定报。比如某人犯罪后,可能立即被公安部门逮捕归案,也可能在几个月或一年后才被捉拿,还可能在几十年后才落入法网,这完全取决于各种因缘的成熟。正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因为众生的观念、想法不同,故造作种种善恶业力,导致“诸趣轮转”的结果。
如果说生死轮回根源于心,世间万物也根源于心,那么,是否和西方哲学所说的唯心论相当呢?其实不然。唯心论所说的心,是作为第一性的存在,乃永恒且固定不变的精神实体。而佛法所说的心并不具有永恒性,更非固定不变的实体。
既然“业”的起点是“心念”,那么改命之法应该从心田做起!
明代云谷禅师曾说:“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
一个凡人,不可能一点胡思乱想的心都没有,如果那样就成佛菩萨了。既然有一颗胡思乱想的心,那就会被阴阳束缚。一个人会被阴阳束缚住,就是被气数束缚住。会被气数束缚住,怎么能说没有数呢?虽说数是一定的,但是只有平常人才会被数所束缚住。如果是大善之人,数就拘束不住他了。因为积善之人,尽管命中注定吃苦,但是因他做了极大的善事,这大善事的力量就能让他变苦为乐,贫贱短命变成富贵长寿。而极恶的人,数也是拘束不住他的。因为极恶的人,尽管命终注定他要享福,大由于做了极大的恶事,这大恶事的力量会使他的福变成祸,富贵长命变成贫贱短命。
六祖慧能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从己所求,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
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云谷禅师说:“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
我辈生于末世,德薄于此。当知: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相,尽情改刷;!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
(上文部分文字,摘录于《了凡四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