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社会背景下的中国式感情定向
——《乡土中国》之《男女有别》教学设计
赵 霞(北京市八一学校)
【专题说明】
“男女有别”这一社会文化现象非常常见,由于不了解其内涵,很多学生将“男女有别”等同于性别歧视,片面否定“男女有别”的价值。《乡土中国》的《男女有别》一章中介绍了乡土中国背景下“男女有别”的内涵、产生原因及影响,学习本章有助于促进学生对乡土社会中的感情定向、情感模式的了解,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评价社会现象的意识。
【学习任务】
为推动《乡土中国》的阅读,班里准备开展“从乡土到现代——《乡土中国》围读会”。作为《男女有别》一章的主讲人,请你为同学分享如下内容:
1.“男女有别”的内涵及产生原因。
2.“男女有别”的相关现象及影响。
3.“男女有别”的发展变化。
【教学环节】
环节一:细读文本,厘清概念
阅读本章节之前,你是如何理解“男女有别”的?文中的“男女有别”具有哪些内涵?
明确:
(1)第 9 段中的文字:“乡土社会中阻碍着共同生活的人充分了解的却是个人生理上的差别。……永远划分着人们生理差别的是男女两性。”从这句话可概括出“男女有别”的第一重内涵——男女生理上的差别,这种差别是先天的,在实际生活中无法消除。
(2)第 13 段中的文字:“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那就是男女有别的原则。
‘男女有别’是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离。这隔离非但有形的,所谓男女授受不亲,而且是在心理上的,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他们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这段文字提出了“男女有别”的两种内涵:一是男女在生活上的隔离,这种隔离是后天的、人为的,是有形的隔离;二是男女在心理上的隔膜、情感上的淡漠,这种隔离也是后天形成的,属于无形的隔离。
【设计意图:以学生理解的“男女有别”和文中的“男女有别”在概念上的差别为切入口,通过细读文本,归纳“男女有别”的三重内涵。】
环节二:探究原因,梳理关系
1. 阅读重要段落,圈点勾画,分析“在乡土社会中,为何会出现‘男女有别’这一现象”。
明确:
(1)从乡土社会的特点看:首先,家族在乡土社会中是事业社群,需要维持纪律,而纪律排斥私情,造成男女情感的淡漠。其次,乡土社会是稳定熟悉的社会,强调稳定和秩序,害怕稳定的社会关系遭到破坏,需要感情的淡漠。
(2)从情感定向的角度看:亚普罗式排斥激动性情感,人们接受并维持现有秩序,情感比较温和,容易为理性控制,利于社会稳定。浮士德式把冲突看作存在的基础,情感是激动的、不断变化的,容易突破理性的控制,破坏社会稳定。
因此,追求稳定的乡土社会其感情定向是亚普罗式的。
而“男女有别”有助于避免激动性情感,符合亚普罗式情感定向的特征。
【设计意图:分析“男女有别”产生的原因,了解其产生的乡土社会背景。】
2.《男女有别》与已学过的《乡土中国》里的哪些章节有内在联系?
明确:
(1)《男女有别》与《家族》:家族的事业社群特征影响了“男女有别”的形成;“男女有别”带来同性组合,使得乡土社会中“家庭”的团结受到同性组合的影响,于是家族代替了家庭。因此,可以说“男女有别”又强化了家族观。
(2)《男女有别》与《乡土本色》:乡土社会具有不流动性、稳定性,这影响了“男女有别”的形成。费孝通先生认为“社会秩序范围着个性,为了秩序的维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坏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着”。“男女有别”正是遏制破坏秩序要素的体现,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3)《男女有别》与《差序格局》:差序格局注重“分别”“差等”,“男女有别”正是差等、次序的体现。差序格局是乡土社会的基本社会格局,家庭及两性关系是社会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男女有别”的形成深受差序格局的影响。
【设计意图:梳理章节间的逻辑关系,初步掌握学术类著作的阅读方法和阅读重点。】
环节三:迁移运用,辩证评价
1. 请结合生活经验或阅读经验,分享你所了解的与“男女有别”相关的现象,并分析评价“男女有别”的影响。
例 1:男女不杂坐,不同椸枷,不同巾栉,不亲授。叔嫂不通问。诸母不漱裳。外言不入于梱,内言不出于梱。女子许嫁,缨,非有大故,不入其门。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兄弟弗与同席而坐,弗与同器而食。(《礼记·曲礼上》)
例 2: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周易·家人卦》)
明确:这两个现象都是对男女居处进行隔离规范,属于空间上的“男女有别”。这种空间上的隔离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男女交往,防范情感的发生。正如陈心想在《走出乡土》中所说之语:“儒家文化的‘男女授受不亲’和对闺阁女子的活动的限制,就是在减少可能发生‘爱情’的激动情感之情景。”
例 3:陆游母亲强行拆散陆游、唐婉。
例 4:因为爱情,美狄亚杀死了弟弟,后来为了惩罚负心的丈夫,她又毒死了自己的孩子。
明确:现象 3 中陆母强行拆散儿子的婚姻,可能是认为夫妻感情亲密会影响家族事业的发展,导致不稳定,这也是乡土社会中“男女有别”出现的原因之一。现象 4 中美狄亚的悲剧证明了感情的激动会改变原有的关系,男女间的感情激动会使生育事业摇摇欲坠,使社会关系不稳定。
例 5:古诗词中,写给妻子的作品比较少,写给朋友的比较多。
例 6:古人热衷义结金兰。
明确:这两个现象体现了“男女有别”的影响——夫妻感情淡漠会使情感定向偏于同性。
2. 资料补充。
男女有别,然后父子亲。父子亲,然后义生。义生,然后礼作。礼作,然后万物安。无别无义,禽兽之道也。(《礼记·郊特牲》)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礼记·昏义》)明确:这是“男女有别”比较早的出处,从中可以感受到“男女有别”在乡土社会的重要性。它不仅成为稳定家庭的根本、齐家的起点,而且是稳定社会的基石。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男女有别”虽有利于乡土社会的稳定,但过于求稳则不利于社会发展。
3.“男女有别”在现代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你如何评价这些变化?
明确:
(1)男女空间上的隔离: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西方观念的影响,男女在空间上的隔离有所改变。例如,男女同校、男女同桌等现象在当下非常普遍,与传统的“男女授受不亲”相比,具有开放性和进步性。
(2)男女情感上的淡漠:随着社会发展,人们更加重视情感,很多人大胆追求爱情,把爱情作为婚姻的前提条件,男女心理上隔膜、情感上淡漠的现象有所改善。这种变化使得家庭成为获得安慰的中心,有利于夫妻感情的融洽。
感情具有创造和破坏的双重作用,感情的激动会改变原有的关系,浪漫的爱情也有可能会破坏婚姻家庭的稳定性。
乡土社会为了婚姻、家族而压抑爱情,现代社会重视情感而倡导爱情自由,如何平衡责任与情感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设计意图:将抽象概念与社会生活勾连,引导学生辩证评价“男女有别”的影响,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思辨能力。】
【课堂小结】
乡土中国背景下的“男女有别”虽然在现代社会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似乎距离乡土社会也愈发遥远,但这一观念依然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阅读《乡土中国》不仅是为了梳理学术概念,更是为了了解我们的社会从何处来,明晓未来的我们应该往何处去。
【教学反思】
本设计从概念差别入手,归纳了“男女有别”的三重内涵,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梳理了本章和其他章节的关系。从概念内涵的辨析到梳理文章的逻辑思路,都指向学术类著作的阅读方法和阅读重点,符合单元提示和新课标的要求。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本设计将“男女有别”这一抽象概念与阅读经验、生活体验相结合,促进了学生对概念的进一步理解。此外,还引导学生关注了“男女有别”这一概念在当下的发展变化,辩证评价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男女有别”内涵丰富,除了文本中提到的,还有很多内涵,如何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适度拓展,值得我们进一步思索。
摘自《语文教学通讯》A刊2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