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真的存在吗?爱情会消亡吗?答案是肯定的。但前提是看你如何定义爱情,否则你必须要接受每一份爱情都将离我们而去这个事实。
有一个爱情三角理论,说爱情有亲密、激情和承诺组成,而大多数人把爱情狭义的认为是一种激情,当激情消亡,所以爱情也就烟消云散,事实上,这是偏颇的,恰恰正是亲密和承诺支撑了我们的爱情。
爱情为什么会随着时间和双方的熟悉而消退呢?我从演化学和生理学角度阐释一下。
首先,人的繁衍的本能需要多情而非专情。对于男人而言,最好的进化策略是多而杂。因为养育下一代的成本很低,有更多的伴侣,就能传播更多的基因,增加自己的基因库数量,这符合所有雄性动物的本能。而对于女性而言,爱情的策略就是少而精,因为自立能力相比男人要差,因为要担负更多的养娃成本。但是这个“少”不代表唯一,要想能够在资源被男性统治的世界生存,必须有一个双重交配策略。
双重交配策略就是一方面能够寻找到一个长期饭票,承担自己生存和养娃的经济成本;同时还最好能有一个猛男为伴,孕育最优质的基因。如果在一根树上吊死,对一个穷困潦倒或体弱多病的男人忠贞不渝,可能是一种愚蠢的进化策略。
其次,从生理学视角,人的激情本身就是一种随机的化学反应。激情笼罩下的爱情,就像把人变成了一大堆生化武器控制下的机器。我们的性欲是性荷尔蒙控制的,对他人的“吸引力”是被神经质多巴胺影响的,依恋的情感是由神经肽催产素调节的,爱情的体验是肾上腺素左右的。我们的爱情更多是被这些数量有限,维持时间有限的元素“唤醒”的,既然能唤醒,也就能让你昏昏欲睡。而且一次次的唤醒后,会进入一种逐渐麻木的类似“耐药性”的难以满足感。从拉手,到拥抱再到接吻,再到上床,就完成了这个激情的过程。反过来,你会兴致索然——人生如斯。
第三,从生命质量角度,维系每段爱情,会耗费我们大量的能量。古代很多短命的帝王,就是被一段段男欢女爱所毁掉的前车之鉴。随着年龄的增加,我们的身体也在走下坡路,《黄帝内经》告诉我们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进入人生下半场,最需要的是养精蓄锐,维持身体的能量,沉迷于酒色,无形中增加了更多的损耗,同时,也增长了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留恋与不舍。所以,这时候,让激情回归于平淡,更多的专注于精神世界,让我们不贪恋人世,不惧怕生死,似乎这是身体做出的最明智选择。
总之,爱情的消亡可能是逆反人意的,但它绝对是顺应天意的,不过,这不代表我们就能够滥情,去肆无忌惮的传播种子。这个社会的秩序和道德观一直在和生物演化的本能做抗争,通过各种方式(比如制定道德法规,颂扬牛郎织女梁祝的故事)实现公平与和谐,让每个男人都找到媳妇,让每个女人都能够自立,让更多的家庭能承担义务,前提是要让每个人专一而专情。
或许,我们也真的可以维持爱情。我们可以把对方作为朋友,有目的的防止厌倦情绪,并创造更多新鲜感,寻找共同的爱好等等的方式。对天真的我而言,我把爱情作为了一种信仰,以此来抛开本我和自我,追求超我,就和知道基因是自私的,我偏要去利他,知道人是从众的,我偏要特立独行……有时候,我们需要一种理想主义,这是我们支撑这个脆弱生命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