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荔
每年立秋——暑去凉来,晨起白露,那篱上末梢的一朵朝颜,再难牵连住、去意已决的夏天。
一叶知秋,寒蝉凄切,年如沙漏时刻,再不能逆。清凛的大风开始刮过田野,霜月一轮,流萤几点。荷花残,莲子生,青山点朱,阡陌留香。四时有序,夏归秋至,万重青山秋生起,一镰勾月入江中。
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北风刮起之前,大自然正在进行获取丰收的艰辛劳作,大豆结荚,玉米抽丝,棉花结铃,薯块膨大,让枝头最后的果实饱满,再给两天南方的好天气,催它们成熟,把最后的甘甜压入浓酒。
立秋,一年的时间已过大半。伸出手,阳光从指缝间漏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我常在想,立秋时分,正在通往岁月醇熟的人,尤其是女人,她们的所思所想是什么?八月的天是高的,八月的海是阔的,八月女人的心比天高比海阔。尽管咸涩常常伴随着她们,但是人人都有一个红兜兜,将这些苦涩裹藏起来。她们那么平静的留在八月,柳影虫唱,夜月钟声,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看不饱,尝不透。真正的秋天,永远只属于感觉,梧桐叶落,空气里都浸染禾木的清香,很高很高的碧空下,她们已走完半程的人生,将何去何从?
一个多年前的绝世女子,曾以一首诗回答过这个问题。她只走过春暖花开,走过夏日流火,走过秋意缱绻,尚未走到雪野茫茫,从青丝到白发,就终结了生命。她就是民国女子林徽因。
《八月的忧愁》 林徽因
黄水塘里游着白鸭,
高粱梗油青的刚高过头,
这跳动的心怎样安插,
田里一窄条路,八月里这忧愁?
.
天是昨夜雨洗过的,山岗
照着太阳又留一片影;
羊跟着放羊的转进村庄,
一大棵树荫下罩着井,又像是心!
.
从没有人说过八月什么话,
夏天过去了,也不到秋天。
但我望着田垄,土墙上的瓜,
仍不明白生活同梦怎样的连牵。
“夏天过去了,也不到秋天”,站在夏与秋的转折点,正是立秋时节。“一大棵树荫下罩着井,又像是心”,实际上是写愁思的深邃,“心之官则思”,所以这里的“心”在秋空之下、秋林荫中,解做愁思;过去的井都是人工开挖的,如果旁边有大树就要先伐去,等井挖好后再栽树,树已经很大了,井当然也就很古老了,而罩在浓荫下的井,因为不太清晰而显得更加深邃,因此这一句可以理解为“一棵大树的浓荫罩在井上,那种古老的深邃正如我的忧愁”,也就是说诗人的愁思,是由心底深处生成的一种古老的思绪,这种忧愁不是因为思乡和思念亲人,而是因为浓烈的夏天就要逝去了,作物的果实即将成熟,但作物也将枯萎死去,这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人生的必经阶段。当时的林徽因已经为人母了,青春的靓丽已换成了成熟的风韵,而流逝的岁月不能不引起她的忧愁。这种思考过程即是女性生命意识觉醒的过程,但觉醒的过程充满苦恼和焦虑,但表达是含蓄节制的,平静而委婉地道来。但她也并不诅咒“八月”,只是“望着田垄,土墙上的瓜”,似乎在无望的期盼着什么,充满幽怨。在季节的转弯处,内心沉入没有言语的轻颤,秋天的手,携一个女子进入了成熟的辽阔。
无疑,林徽因长得美,却也不是倾国倾城,看她的照片,谈不上“俊眼修眉,脂凝新荔”,在女明星都是大脸盘丰满体态的民国(脸如银盘的胡蝶,为票选第一名的民国美人),林徽因也太娇小瘦弱了点。张爱玲说,中国女人善低头,善于装没用,但林徽因却是一个扬眉女子,她做什么都是的理直气壮,也是那么的全力以赴。理直气壮地写诗,理直气壮地研究建筑,理直气壮地办沙龙,理直气壮地告诉她的丈夫,她爱上了另外一个男人。她理直气壮地活得结实、纯粹、不妥协,她觉得自己值得这样。这或许就是林徽因的魅力所在。
活在这尘世间,无论男女,有几人不是时刻做好妥协的准备?准备让自己陷入琐屑、陷入庸常?只有林徽因不是,“一身诗意千重瀑,万古人间四月天”,金岳霖对她的评价有私谊,却也历经几十年而没有非议。因为,再也没有比这更加贴切而到位的评语了。虽然没有太伟大的文学作品传世,她诗意的人生却成了人们记忆中的永恒。她的一生,都在进取之中,在路上,在飞翔,她娇小的身体里,有寻常人不能及的张力。
林徽因几乎已经成为民国贡献给当代的一个传奇了。她美丽,聪慧,有人气,懂社交,事业上也颇有建树,还嫁得相当成功,并且,最难得是,在成功出嫁之后,还有那么多绅士心甘情愿留在她身边,点缀她的美丽。她主持了“太太的客厅”,翩若惊鸿,一举成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北平的文艺缪斯,引领了一种风潮。于是,当代人为她折服了。作为民国文艺复兴式的人物,空前绝后的一代女神,林徽因的故事一直埋在时光之沙里,但近几年,林徽因忽然大红大紫,像一支白莲,在当代文化消费的大潮中摇曳。林徽因那句“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也是一句几乎人人皆知的小资式的句子。可是,有几个人有耐心认真了解林徽因呢?尤其是她的流离中年,她的困顿晚年,她在考察途中、在逃难路上,在抗战时期的李庄生活。其实自古红颜多薄命,林徽因一生都在与病痛做斗争,缠绵病榻,为事业追求呕心沥血,但她始终能够保持她的创造天赋和坚毅乐观态度,并以此感染周围的人。梁思成曾说:在战争时期的艰难日子里,营造学社的学术精神和士气得以维持,主要应归功于她。
我相信,《八月的忧愁》,写于她内心彷徨的时分,人生立秋的转折点。然而,她依然有着和梦想的连牵,即使在一切似乎已尘埃落定的季节。林徽因的那种“不坠落”的精神,最打动人。她总是在追求生活的意义,因为她知道,人生太短,逝者如斯,爱的,不爱的,一直在告别中,时间永恒,我们都只是历史长河的一瞬,与其哀叹,犹疑,消磨,不如一起来,做点什么,再做点什么。终点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活出一个精彩的人生。
想起一首歌,名字就叫《立秋》。原唱筠子已经不在了,那个曾经把高晓松的歌唱成童话的姑娘。她唱得飘忽又散漫,一派秋高气爽,平淡,压抑,又千回百转,有无数复杂的情绪,却听不出来太多哀伤,只有淡淡的涩,淡淡。这是有经历的人才能唱出的感觉,林徽因式的八月的忧愁——那才是真正的立秋感觉。
你坐在椅子上
看着窗外流过的光
你伸出双手摸着
纸上写下的希望
你说花开了又落
像是一扇窗
可是窗开了又关
像爱的模样
总要有些随风 有些入梦
有些长留在心中
于是有时疯狂 有时迷惘 有时唱
立秋了。四季前仆后继,宿醒之间的华年。最美是依然醒着的生命,继续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