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团长我的团》是一部书写了战争与人性,历史与现实,伟大与平凡....等等深刻话题的作品。它一直想表达一个主题,但这个主题又被无数的线索所支持。------我们都曾自以为是,然后去试错,觉得痛心,而后反思。
剧中所有的人物均可以找到这样的一个主线,无论是先有报国热情后信仰崩塌的张立宪何书光之辈,每天喊着国难当头岂能坐视,认为我族军人都该死而又在之后深觉惭愧的虞啸卿,唐基之辈,每天浑浑噩噩而后想参战想杀日本人而又落荒而逃的要麻,不辣,烦了之辈,想救天下苍生而又救不了任何一个天下苍生最后伤心而死的郝兽医,龙文章之辈,想有一技之长,强国救国又不得不弃技投戎的克劳伯之辈.......他们曾那么坚信自己的理想,拼尽全力最后万念俱灰,或者他们曾觉得一无是处,拼尽全力最后真的一无是处。
我们都曾自以为是,事实证明,我们曾自以为是的东西其实什么都不是。
孟父角色的存在应该是为了说明这个观点。他作为晚清留洋学童,作为救胡明救民的希望,他曾以为自己可以学以致用,学成归来,造福中国,救中国于水火。但是情况是这样的吗?
攻上树堡以后,烦了说,他爹的书房也曾这样乱过。想必,他爸爸也曾为设计出有利于民族的工程日夜努力过。但是后来呢?同是学工程的,竹内连山在为他的国家出力,而学成归来的孟父只能去做永动机,八音盒给自己的孩子当玩具。
连孟烦了都说,他也知道,永动机是做不出来的。难道孟父就不知道永动机做不出来?他上学的时候肯定是教过的。他之所以做不可能做出来的东西,一方面是他迂腐,一方面是他无聊。因为无用武之地而无聊。
这种无用武之地是时代造成的,是日本人造成的。他是晚清留洋学童,回来的时候大清早就亡了,国内有工业吗?有实业吗?有,但已经不再是机械的实业了。时局动荡,举国沦丧,国之不国。大清亡了,实业亡了,国民党又是买办政府,他所学的机械能干什么。所以他无聊。所以他干傻事,造永动机,做机械给他的儿子当玩具。
同是他又是顽固的,不变通的。以孟父的性格,大清已经亡了几十年了,依然保持他家的晨昏九叩头之礼。时局动荡,家国沦丧,国将不国,他还保持着文化人的清高,不学有利国民之学,不做有利国民之事,反而去研究金瓶梅。和剧中克劳伯的对比,孟父就很迂腐,和小书童对比,更能衬出小书童的读书,是进步的。因为小书童可以学到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思考,发现问题,改变。孟父读书只是为了装点门面。所以,他时时在喊,偌大一个中国就摆不下一章安静的书桌?他把文化挂在嘴上,踩在脚下,满口的仁义礼智信是为了要求别人。军队打了败仗,他骂军人卖国贼,转头为了保住他的书,就真真的当了走狗,卖国贼。
同时,孟父的角色也是为了说明当时中国问题的根源所在。团长龙文章对烦了说,见到你爹也才知道你为什么是这种德行。
孟烦了是参加了国军,去打了日本人。这一点他比他爸进步了。但是,孟烦了是什么样的人?嘴碎,堕落,任何时候都置自己于事外。这些种种,从某种程度上是不是和他爸一摸一样。只是表现形式不同,但本质还是逃避问题的真谛,知道问题的所有症结,但就是一件事都不去干。这是不是一种精神思想上的一种继承,是不是拜他爸的做事所赐,拜他们家庭的文化影响所赐?
这个角色的存在也在说明,这种顽固旧思想,是阻挡中国革命的一股顽固势力。孟父对孟烦了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即使孟烦了冲破了家里的某些魔咒,弃学当了兵。但他的行为还是处处受他爸的肘掣。他反对背书,最后还是背了书,他反对晨昏九扣但他还是犯了错要跪着,他想冲破世俗,但是他爸反对他和小醉,他还真的不敢生米做成熟饭,即使他有很多次可以做成熟饭的机会。这种影响是思想上的,是潜移默化的,是顽固的,时不时就会蹦出来,对革命进步产生阻碍。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