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傍晚看东野圭吾的《恶意》还是忍不住心胆俱寒。
校园暴力这些年终于在我的国家引起了重视。以前,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觉得对人世半懂不懂的孩子有些摩擦很正常,不必在意。可当欧美国家出现了校园枪击案,中国出现了校园群殴案,就由不得大家不在意了。
说来可笑,我竟与野野口有几分相似。父母对家乡不满,对现状不满(虽然现在好像我比他们还不满)。身材虽不瘦弱,但经常生病。开朗阳光这样的词从来都不是为我而生。经常苦着脸坐在座位上,几乎没有什么朋友。
有人说心中有爱的人才能得到爱。那看来心中没有阳光的人也是不可能获得温暖的生活。总之,很奇怪,我从小学到高中差不多都在被人欺负。虽然同学换了好几次,但,几乎不曾离开过被欺负的中心。
直到现在我也不曾想明白这是为什么。语文成绩一直不错,也几乎一直都在班上担任一些职务。没有什么骄傲自大之举,也不曾仗势欺人。我究竟是怎么就得罪了一班的人呢?
《恶意》里有一句经典的话——就是看他不爽。那我是不是就一直自带这种气场呢?和野野口不同,我始终都是被害者。对于成为欺负自己的人的帮凶跟班这种事,我不能接受。或许,在他看来,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就可以让自己不再受欺负了吧。可是,要成为那种连自己都恶心的人吗?仅仅是为了不再受欺负吗?
不要说什么孩子小不懂事这种不负责任的话。看看古书上记载的那些少年老成的孩子吧。固然有时代逼迫人早熟的原因,孩子的父母绝对是负责任的父母。我家乡有很多的留守儿童。有的班级甚至有一半以上的孩子都是,年老又没受过什么教育的祖父母只能给孩子提供一些饭食。还有很多父母把孩子扔给了学校。老师精力毕竟有限,要他们杜绝一切校园暴力显然是天方夜谭。可是,只要是学龄儿童,都应该明白,谁也没有理由去随意欺负一个没有犯错的孩子。
很为日高伤心。这么一个像小太阳一样的有为作家就这么死在一个受过他诸多恩惠,真心相待的人手里。我想,野野口是没有把日高放朋友看过的。日高是受了老师的嘱咐才接近他的,他一直认为是他的多事让自己痛失唯一一次离开这个讨厌的地方的机会。而且,日高的种种更反衬出他的矮小。他嫉妒日高,这样的恶意着实让人害怕。或许日高的姿态是高了一些,但他没有把自己当成野野口的救世主,而是以诚相待。面对校园暴力,他始终不屈服,虽然因此受到最多的伤害。但,多年以后,人们终于知道当年的他有多伟大。
加贺的采访也很有深意。别人眼中的自己是怎样的呢?很有意思。诸多当年两人的同学都表现出了不耐烦,很多人都不清楚两人的现状。既然是转瞬即逝的交情,为什么在保持关系的时候还要横加伤害呢?很庆幸有这么个多事的警官,真相才没有被掩盖。
为什么明知是不对的行为也不加以阻止,甚至同流合污。因为这样,就代表你跟他们是一伙的,不会再有人欺负你。反正也无力抵抗,欺负就欺负了。如果连孩子的眼睛里也没有澄澈的世界,我们要去哪里寻找一片真正的乐土呢?
如今,比起那些欺负我的人,我更恨的是那些视若无睹,直说我什么也不知道,不关我的事情的人。他们好像没有伤害我,却比那些人伤我更深。就是他们的纵容,那些恶人才会那样嚣张。但是恨又能怎样,我受的伤,永远都不会消失。
野野口要的不仅是日高的生命,他在自己所剩无几的生命里谋划的是让一向形象高大的日高身败名裂,永世不得翻身的事情。到那时,即使他的罪行被揭发,他也是一个可怜的受了委屈的天才作家。会被人同情。而真正的受害者日高反而会被人不断鞭尸。往日的所有名誉都会变成罪行。这才是人心底里最深的恶意。
这篇文章告诉我,恶人是不可能被感化的。前提是他不想被感化。招惹了不想被感化的恶人,下场可一定不会好。
校园暴力真的会有绝迹的那一天吗?或许吧。如果,真的有人想让它绝迹的话。
内向的人更容易犯罪。因为这不合群的性子,他注定要招惹上不少本该避免的欺辱。而这样的性子,也是很难将心中的负面情绪宣泄出去。我很荣幸,在最痛苦,最迷茫的时候,不仅有了几个愿意真心待我的朋友,也有了虽遥远但明确的目标。所以,即使依然被踢打,书本依然被乱画,衣服依然被泼墨水。我可以自豪地在心里说——是有人愿意真心为我的。我是有明确目标并向着它不断前进的幸福的人。可怜的人,是你们!
所以,我没有成为野野口。尽管我们如此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