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语言素养?
不同于文学素养,语言素养更多用于形容一个人表达自己思维的能力。语言素养高的,说话简洁,不累赘;逻辑清晰明了、易懂。而语言素养不高的,说话则杂乱无章,长篇大论又空洞无物,反而给人以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语言素养的重要性
语言素养是人非常重要的硬件条件,这个条件决定了你在其他领域的建树。在我的学习生涯中,常常听到这样的言论:“只要能够交流就够了,语文学多了无用。”事实真的如此?这里我也常听到另一种言论:“如果你不能用简洁的语言把一些公式定理描述出来,那就是没弄懂。”按理说数理化这类学科更注重的是逻辑思维以及对事物内在联系的抽象能力,这方面能力达到了,才能学好。但是语言是人类思维的载体,任何逻辑、公式都需要转换成语言才能更好的思考。换个角度讲,就是拥有将任何形式化的逻辑转换为语言描述的能力是决定了数理化发展上限高度的决定性因素。
我的问题
随着学习的深入,便越来越体会到语言素养的重要性。对此,我总结了自身存在的几个问题:
- 词不达意,误用、乱用
- 逻辑不明了
- 语言空洞,信息少
- 句式结构复杂,不简单明了
比方说用词的问题,不同词语都是有不同的搭配的。一般人都会说深厚的底蕴,而没有人说巨大的底蕴。当然这个词组搭配常见,不易混淆。而对于一些非常用的,自己又不清楚,很容易出现错用的情况。另一种常见现象是在某篇文章中得到那么几个词,在不加考究的情况下,按自己的理解使用,就容易出现误用的情况。例如:“韵味”这词比较熟悉,而某日看书时见到“韵致”一词,以后就用“韵致”替代了“韵味”,而二者含义相近却有不同,就是一个误用的例子。
逻辑不明了的问题应该是非常普遍的,口语不像书面,不要求那么严谨,只要能够传达意思即可。实际上有很多人在说话的时候不过脑思考,想到什么就说什么,除了逻辑明了,还可能得罪人。
语言空洞和逻辑不明了不同,更多是为了让听者更方便理解,从而在话语中添加了许多辅助信息。但是从听者的角度来看,过多的信息反而不利于弄明白说着真正的目的,那刻意添加的信息反而成了噪音,因此适得其反。
句式结构的问题类似于语言空洞,也是指不能简单传达信息。这里倒是有一段话非常适合说明这个问题:“过桥,顺墙根,向右,见一亭,见到一倒凳,其下有信.”关于这句话背后的故事,可以自行查阅。句式简单,毫无累赘,而信息量高,听的人也容易抓住重点。而句式结构的反例常见于“的”字的滥用,“活跃着新奇文明与具备着各种自然富源的广大的新大陆两个洲之归入文明人的世界,扩大了文明人的经济和政治的观念”,能够读一遍就能理清逻辑关系的人,想必是非常厉害的。
如何解决
随着迈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碎片阅读的情况显著,我想在语言素养方面,当代人或多或少有所欠缺。从基础角度来讲,出现词语的错用、误用甚至自己“遣词造句”,都是缺少积累照成的。而现在也很少有人注重这方面的积累,所以越来越“词穷”。可能我词汇量最高的阶段是在小学吧,笑。所以想要改掉用词的错误,就要从日常积累开始,对于一些不清楚含义及用法的词,最好弄清其含义,如“望其项背”。
很多人在使用聊天软件的时候,说话是比较严谨的。因为打字的时间可以让你将话语捋一遍,过过逻辑。而口语就么那么讲究。想要保证说话的逻辑性,就应该把谈话当作是打字一样,想好自己要说什么。而不是口无遮拦,毫无逻辑。这样,也能解决部分刀子嘴的问题。
同样,在说话时,注重提炼中心思想。力求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思想,提高语言的信息熵。用句俗话就叫:“废话少说”。
而优雅且简练的句式结构就是需要文学功底的。想要提高自己遣词造句的能力,只有多看书,多积累,多尝试。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破万卷书后放能做到提笔如有神助。
总结一下:想要说话达意,要注重词汇、文章的积累;想要简洁,提炼中心意思而不是佐以过多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