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之38“知识究竟是什么”读书笔记
李笑来开篇就提出“知识”的概念——他自己的概念:
所谓知识,指的是能够指导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且长期来看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结果的那些信息。
确切地说,知识是个中性的词,但是作者却把是否有利于个人成长的信息称之为“知识”,也就是说“对我有用的信息才算知识,没用的就不算知识”,把每个人的主观认定与“知识”直接关联,知识成了个人说了算的东西。知识相对主观化,达到类似“不是风动,不是幡动,忍者心动”的意境。
如此衡量的话,同样的信息对某些人来说是知识,对另一些人来说就不是知识,也就意味着该不该学的问题,因为不是知识的话,那还学来做什么?那么,对于老师来说那可就麻烦了,到底应该教授学生哪些信息呢?毕竟每个老师的观点不全一致。
其实,知识就是知识,真理就是真理,一个人能否用上并不能改变其中立的本质属性,丝毫不改变其有用的普适性。有些知识,懂得并不一定用得好,不懂的可能在实践中照样用得好。
知识,是从劳动实践中总结归纳出来的,先有实践才产生知识,当然,知识又经推理演算被创新,应用于实践。
知乎上的“肉丸子”说,知识是人类对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结果总和。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它包括事实、信息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的技能。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它包括事实、信息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的技能。
知识也可以看成构成人类智慧的最根本的因素,知识具有一致性,公允性,判断真伪要以逻辑,而非立场。
顺着作者个人主观化的思路走下去,每个人分辨知识有两个条件:
1、知道了这些之后,我的哪些决策会因此改变?
2、长期来看,这些东西能为我带来哪些想得到或者想不到的好处?
也就是说,作者强调知识的实践能动性,而且还要考虑到时间的长期性。不是从短期,而是从长期来衡量。
什么是知识的长期性呢?就是短期内学习的东西可能感觉不出有用性,但是在将来某一天或某段时间就发挥出其作用了。
这是纯粹的以结果来追认用效性,作者还劝我们学习知识时不要太在乎短期,就是不要太功利,更就注重长期性,短期发挥不了作用不要紧,要看长期,这对我们学习知识有一定的帮助。
就像前文说的,知识具有一致性、公允性,判断真伪要以逻辑,而非立场。你现在掌握不了的,用不了的东西,不代表它就不是知识,只是你自己个人能力有限或者暂时用不上而已,它照样对别人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所以,李笑来再来补充先学了再说,将来可能有用,但是到底哪些该学哪些不该学,当事人又怎么能判断得出来呢?
通观全文,除了知道作者对知识的几点看法外,就是让我们多学习,因为学过的东西什么时候变成知识都说不准,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用上。在此,知识的一致性和公允性再次体现,要学就学普适性概念的知识,而不是作者所定义概念的“知识”。
那么,平时要学些什么呢?这个就得看个人的想法和兴趣爱好了。
不管学什么,最好使用公认的好的方法或教材,从专业的角度系统性的去学习和实践,并持续一段时间,所有的知识都是靠积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