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读书汇 第11期 心得分享
一、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从这句话及南老的解说里,我首先想到的,是我一直持有的一个概念“底线主义”。人有七情六欲,饮食男女乃是人之本性,然而天性的发挥需要有底线,不然人类社会将无异于茹毛饮血弱肉强食的蛮荒世界,正所谓自制方得自由,无限制的欲望只会害人害己。如今听到各种明星富二代的负面新闻,各种未成年人欺凌弱小甚至弑亲的惨案,难道不都是源于人们的无底线无行为尺度吗?可见无论是法律还是社会公德方面,我们的国家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后面又听到王老师的总结是做人要“有情有义”,觉得刚好与“底线主义”相和相应,甚合我心。
二、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是学而的结尾句,也是极为重要的一句,道出了数千年来人性的弱点——自我中心。回想了当初就是一个自我中心的人,尤其是中学时代,从初中的哗众取宠到高考奋斗时节的沉闷,我一直在苦恼着为什么没有人理解我,后来走出社会见证了自己的种种无知,才明白自己根本不够了解这个世界,根本没有了解他人的思维和耐心。而今在读书汇看到这段圣人之言,真是心有戚戚,感慨万分。
那么一个问题就出现了现在市面上有许多“教你去了解人心”的书,比方“FBI识人术”“30秒看透一个人的内心”“3分钟了解一个人”“微表情”……几乎购物每个书店每个网站都有这样的书在销售,大都还卖的挺火,那么这些书真的起到作用了吗?我看不一定。从大多数书的简介和读者反馈来看,我觉得很多人在购买这些所谓“识人秘籍”的时候都是带着急功近利的心态,和十分功利的目的性去的,比方说我,当初在网上下载了姜振宇博士的《微表情》,其实一开始就是怀疑是不是有人对我撒谎,所以想要识别谎言,于是采取弄这么一份资料,可没想书到了手里却看不起劲来,我当初觉得是自己的阅读能力退化了,后来就觉得是自己的发心出了问题,因为我首先给别人来了个假定,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去阅读去做一件事情而产生的动力,这与为他人好为他人谋求发展产生的动力是不值一提的。
听闻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德兰修女曾有一句话“只为自己而活的人生,不是人生”。我深以为然。
记得在我印象深刻的一部漫画作品中,女主角有个很鲜明的特征,“高姿态的性善说”:认为“别人所做的坏事都是因为环境所逼而造成的”,通过后天努力可以导向正途。这个观点乍听起来有点像如今网上风行的所谓“圣母言论”的说法,说出来恐怕有许多人反驳,但我认为,当今的世界正需要这个!把恶行与人性本质分开讨论,绝不无理上升到人身攻击,只要此生尚在就有回头机会,这是何等宽阔的心胸,何等深刻的见识!如今各大媒体报道的社会各种冲突矛盾,到各个自媒体评论区里键盘侠喷子党的互相攻讦,不正是证明人们心智模式的缺失,智慧的不足吗?先设定“对方本质是好的,虽然可能因为某些原因造成了如今的模样”这个思想前提,去观察和思考对方的言行和言行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不是就能更好地沟通彼此的想法,更坦诚地交流合作,甚至化敌为友了呢?
三、总结
昨日我对于所读章节的第一部分感悟收获是“底线主义”“情义之重”,而后一部分则是“善意的揣测”,前者偏于激愤,后者偏于温和,是不是就矛盾了呢?不!这是看待事和人的不同角度。我们要就事论事,把一时言行与人性本质分开。主动善意对人是必须的,然而,对于一些已经发生的事情,我们不能置之不理,不然就是纵容,我们也沦为了帮凶,促成了恶的增长。违反法律,违反规则,给他人造成伤害者就应该付出代价。如果作恶者没有受到惩罚,那么要么有人从中作梗,要么说明法律仍有盲区,还要大力改进。
不把人一棍子打死,但是犯了错就该罚;罚完并不代表万劫不复,可以挽回,只要有心改过,一样有机会重新活过!或许这是我对现今缺乏宽容和理性的真实世界的幻想吧,但我觉得这是社会应该前进的方向。因为这是社会契约精神的体现,更是人类社会走向良性运转的必然要求。在国家层面和规则守护者的角度,这是行霹雳手段,怀菩萨心肠;在我们个人的角度,这是心怀善念,然而善良有策略,有锋芒。
——2019.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