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整理过原来记的读书笔记么?
你看过的书还会重新翻翻么?
这似乎是一个问题。
现在知识大爆炸,阅读的人越来越多,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多。大家制定年度成长计划里都会写上一条,我今年要看完xx本书。先不说看书的任务能不能完成,看书的时候你都记笔记么?记了笔记还看么?
我们的生活中总会有这样的现象,阅读时能记读书笔记的人是少数,而能不断整理读书笔记、不断重复阅读的人更是少数人里的少数。
为什么都不愿意复习呢?
首先是看书学习的目的不明确。没想明白自己看书、学习是为了干啥,有的人学习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不是为了解决问题,提升自己。同样的时间,我看本新书能增加看书的数量,能吸收新的知识。整理笔记只能跟原来看过的东西死磕,还得不断翻阅原来看过的书,没新意,没有吸引力。宁可记新笔记也不愿对旧的笔记复习整理。
其次是人的惰性使然。记笔记只是把要点从书上摘抄出来,体力活居多,难度不高。但复习整理笔记就需要思考和总结,需要增加新的理解,去掉错的认知,太消耗脑力,太麻烦了。
不复习我们错过了什么?
对知识的再次记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时间长不复习,当初看得就全忘了。别说我把知识内化于心的屁话,都不记得书上说的是啥,还怎么内化于心。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增加读书的数量,而是为了不断更新自己的概念。看多少书不重要,记住了多少概念才重要。
与生活的实际相联系。哲学上有一句著名的话,人永远无法迈进同一条河流。人的思想和阅历不断的成长,对原来学会知识的理解也在不断变化。新知识联系旧知识才能在生活中真正发挥作用。复习恰恰是连接新知识和旧知识的索道。所以我们才看到大神总是复盘自己做重要决策,通过复盘找到问题,死磕自己逼着自己迭代。这恰恰是复习最重要的。
那么应该怎么复习呢?
复习不是走马观花,看一遍就行了。要把整个知识进行深层次的处理,分门别类的归类。想象一下,就像处理一个包裹,不是拿到包随便看一眼随便放到仓库的某个架子上,而是应该对包裹里的物品进行分析、检查、试用后再把它分类别类的放到相应的架子上。这个拆包、分拣、取用的过程,就是新旧知识不断更新相互融合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和掌握,才能学以致用并最终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我们阅读、做笔记就像投资建了一家酒店,为的就是能提高自己。我作为老板,不能酒店装修完就不管了,任酒店自生自灭,这样时间一久,酒店肯定倒闭了。只有持续地打理升级,你的酒店(知识点)才会生意兴隆越建越大,最后建成连锁店(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