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六郎,无字,显然是未成年酗酒。
古人没有饮酒年龄一说,此前我写过的一篇《宅妖李大司寇到底有几个好侄子》,中有提到施闰章设宴为通过考试的秀才们庆功,每人一巨斛,估计相当于1000毫升的扎啤杯;李予生14岁,喝了两杯,还好没喝傻,过了几年中了进士。
“好酒。”王六郎一口气喝了整瓶,赞到。称许姓渔夫的酒为“佳酿”,是客气的说法。他是第一次喝这么劣质的酒,辣得他嗓子像烧着了的老房子。从他的排行就可以知道王六郎来自淄川的世家,平常喝的酒,一瓶能低得许姓渔夫半个月的工资。明末至清初的动乱,山东损失人口达四分之三,经历过改朝换代的漫天烽火,能排行第六,有背景。换普通百姓早就死光光了。
淄川有好几个王姓世家大族,而且,都和蒲松龄有些关系。
关系最浅的是王氏家族可能在淄川岭子镇,王考祥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七年人任翼城知县,当年即病逝。其弟王考献与蒲松龄熟识,此人好道,在家炼丹烟火缭绕,“闭门丹灶火烘腾”(蒲松龄《王公睿烧丹,戏赠二绝》),于是到岭子镇龙泉村大悲庵修炼,引火烧山。
龙泉村是个小山村,再往山里走,是蒲松龄高中暑期读过书的青云寺,蒲松龄的外甥赵晋石(年龄大蒲很多)在寺里开过补习班。去青云寺必经大悲庵,蒲松龄故地重游顺道去庵里拜访过王考献,还和高珩讨论过王考献的修炼之路,高珩颇不以为然,认为王考献瞎折腾了许多年也才刚入门。
关系最早的是蒲松龄少年好友王麓瞻出身的李家疃王氏。这只王氏也曾出过三个进士,王钟玫在顺治三年,王我庸在康熙五十七年。王麓瞻的曾祖在明隆庆年间中过进士。
王麓瞻的故事会放到《马介甫》中去讲。疃,除了村落之意,还表述野兽践踏过的地方,不祥。家谱记录这只王家曾经遭过兵灾,到王麓瞻时已经中落,另外,从地理位置上判断,王六郎如果高考复习累了想到河边走一走,往西两三百米就是青杨河,没必要往东四十里去孝妇河。
距离李家疃不远的苏李庄村有明代太常寺少卿王教家族,蒲松龄曾经到他家做过一段时间塾师,关系较深。到“聊斋时代”,王家人丁兴旺,不过这家的王六郎王昌胤(萌)是个爱读书的好孩子,崇祯十年进士,不可能夜里跑出去耍(尽管如此,他还是遇到了鬼,他的故事会在《鬼哭》里展开)。
此三家王氏族即使有六郎,也不太可能成为小说中的原型。
最后只剩下和蒲松龄关系最深的淄川区罗村镇大窎桥村的王家。
从空间位置上,也应该是窎桥王家。自大窎桥村出发,绕小丘西行七千余步,行不到5公里,就来到了美丽的孝妇河畔,恰好在河水流过淄川县城后下游不远。今天这个距离会更近一点,淄川政府投资2500万修了一条贯通的蟠岭山路。
窎桥王家虽然比不上新城王家,但也是王。明代,此王家一共出了5名进士,成为淄川第一大土豪,连孝妇河里的鱼都要听王家的,被王六郎所驱赶,聊斋记载了其驱赶方向是自下游向上游,这与许姓渔夫所居方位相符。
自王家到孝妇河这条游览路线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有诗为证。
王观正,字如水,家族兄弟中行九。王家正字辈里,蒲松龄和比他小九岁的观正最为亲密,写有11首诗赠与或分赠。这是因为王观正本身也颇具诗才,写过几本诗集,地下刊物,未出版。
其中有一首《念东先生招饮孝妇河泛舟》,乾隆版《淄川县志》泛舟地点是五里河。蟠岭向南3公里,有黉山与之遥遥相对。黉山有淄川泰山之称,上有碧霞元君祠,现在是个公园。五里河就发源于这座309.94米高的小山,如今已经干涸,即使在清初,也不过是一条小溪而已,无法泛舟的。如果非要泛舟,则可能是指五里河西入孝妇河的那个河汊。
这首诗要全文列出,因为它描述了许姓渔夫和王六郎相会相遇相逢那一段孝妇河的景色,今天肯定是看不到了。
这首诗信息量很大,诗曰:“郊原树里望秋城,野旷天空爽籁生。
雪浪千层拥岸阔,夕阳一片入波明。
弄舟稚子学鸥没,眷酒游人待月明。
蕉叶鸬鹚良不恶,竹林岂独擅佳名。”
念东是前面提过的高珩的号,他是蒲松龄的忘年交,尊称先生。
从诗中可以看出五里河与孝妇河交汇处距离淄川县城不算太远,在郊区,可以看见城墙一线;第二句描述了河岸的开阔,有可能是今天贾村水库附近;第三句说的是有人在游泳,还有人携酒夜游,这不,王六郎来了,却忘记了带酒;第四句,河上捕鱼有使用鸬鹚的,在《王六郎断背河传说之二》有提到山东大运河里捕鱼使用鸬鹚,技术扩散很广,不过许姓渔夫有更好的技术,放过了这些可怜的水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