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雨林夕
人们常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是,读了这么多年书,却只见颜如玉,未见黄金屋。
为什么别人的知识可以转化为财富,自己的知识却始终是一地鸡毛呢?
每天面对扑面而来的信息,常常感到无所适从。什么都想听,什么都想学。
在各种平台报了一堆课程,感觉每天都很充实。然而,一个月,两个月,半年,一年……却发现自己没什么长进,那些别人的财富,自己学完还是一地鸡毛。
知识,就像甜品店里的草莓蛋糕,你花钱买回来,心满意足地吃掉,它就是你的了。
好像少了一个步骤——是消化。
知识之所以能被大牛们妥妥地转化为让我们眼馋的财富,正是因为这个消化的过程。而我们之所以学了多少知识都不见长进,也是因为没有把美味的草莓蛋糕以正确的方式充分消化。
于是,可以把吃草莓蛋糕这个过程简化为两个步骤——“输入--处理”。获取知识的步骤正是如此。
提高知识存活率的方法
1、概念明确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曼在《别闹了,费曼先生》一书中说,他的父亲很早就教给他了一个道理。当你看到一只鸟时,即使你知道这只鸟的名字,也依然对它一无所知,你只是知道了人们怎么叫这只鸟。至于它在夏天横跨整个国家,飞行上万英里时,是如何辨别方向的,没有人知道。
我们每当接触到一个新知识,而是问最基本的问题,用最简单的语言来直接解释。这种思维方式会让我们一直追溯事情的基本真理,然后,从基本的真理出发,再进行逻辑推导。
以“3F”原则为例,如果这对你来说是一个陌生概念,那我们会本能的想知道是哪3个“F”——Focus(专注),Fedback(反馈),Fix it(纠正)。当我们明确了这个概念,并在学习或做事的过程中不断强化时,就会主动寻找它的使用方法。经过反复练习,再使用时“3F”原则便会成为一种潜意识运用的工具。
2、结构清晰
搭建知识体系就像是盖房子,需要先构建出房屋的构架,再根据构架将一样样材料归位,并使其相互关联。
就像拼图一样,我们接收的信息都是碎片化的,散落的。需要先将这些知识归类,找出相似的组块,再将他们放置在相应的位置,并且排列好具体顺序。如此一来,知识便有了各自合适的位置。
当我们运用某个知识时,会按照这一结构,有步骤地取和放,从而建立“心理表征”(思维结构)/组块思维——从散点到整面。
为什么清晰的结构如此重要?
像建造房屋,地基和框架是最重要的。在知识学习中,地基就是你所有的知识储备,而框架就是在这些知识储备的基础上,以目标为导向建立的不同结构单元,不同类型的知识就是这些单元中的内容,单元与单元之间的位置取决于彼此的相似度和关联度。
所以,只有结构清晰,才有井然有序的知识结构,才能够在需要解决问题时轻松调用相关知识。
3、知识融合
采铜在《精进》这本书中讲到,将原本独立或者疏远的知识加以融合,从融合方式上看,有迁移、印证和互补三类。
迁移式融合,是找到两个属性完全不相同的知识的内在关联,用一者去解决另一者问题的过程。
印证,是一种具有广泛适用性的交替运用意识与潜意识进行创造性思考的方法。是运用潜意识将各种积累的思考材料进行各种组合的过程。
互补式融合,是指我们可以对同一个议题,找到完全不同的视角下的讨论,把它们综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到这一议题比较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由此可见,将知识进行融合的关键,是能够洞察出知识背后的“深层结构”。
以《得到》中一则知识新闻为例——廖建文的“核心竞争力的两个局限”
廖建文认为,核心竞争力有两个局限:第一,核心竞争力有单一性;第二,核心竞争力往往会变成核心刚性。
文中还提到了“生态优势”的概念,是指企业不光需要积累内部资源,也要管理外部关系。生态优势强调共赢,要把饼做大。
由此,我联想到《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中提到的SWOT分析法,S优势(strength);W劣势(weakness);O机会(opportunity);T威胁(threat)。这一分析法最初就是用来分析企业竞争力的,也用于评估项目、个人等。
根据本书中的相关观点可引申出一句话,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在发现过程中都需要将时间与精力集中在发挥优势上,与此同时需要审时度势,利用生态优势,抓住机会,在积累优势的基础上做出改变。
简言之,该文章的观点就是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优势与劣势同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以上就是在看到一个知识或观点时,挖掘知识“深层结构”的过程。
4、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系统性知识
碎片化的时间,碎片化的知识,碎片化的想法。想要将所有的碎片整合为体系似乎很复杂,其实不然。
秋叶在《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中提出了一个建议——学会给每一种碎片化时间单位寻求多元化用途。
可以这样理解,我们每天都有许多碎片化的时间,可以尝试建立结构化管理思维,将每天不同时间段的碎片化时间归类,可以用来做几件碎片化的事情,或者做一件连贯性的事情。如此一来,可以节省出许多整块的时间,来做更多对我们的目标有帮助的事情。
碎片化时间可以通过规划,用来获取结构性的知识,帮助我们提升期望的技能,何乐而不为呢?
从今天起,在读书的基础上,尝试明确概念、清晰结构、融合知识,并且高效利用碎片化时间。
从今天起,让我们的知识好好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