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被《驴得水》这部片刷屏了,简书上公众号上有着各式各样观点不一的影评,索性我也来蹭个热搜,但要提前声明:这并不是一个正经的影评,只是对一个角色的一点儿小想法。
想看正经影评的可以左上角按退出了,不过还是要谢谢您贡献的浏览量。
要说的这个角色不是别人,就是代替驴得水成为“吕得水”的铜匠。不知道这个角色是怎么设定的,从一个“禽兽”变成“衣冠禽兽”,导演你不要这么一副“然而我已经看穿了一切”的样子啊。
百度上关于铜匠的介绍是这样的:
当地铜匠,会打铜锁,一口当地方言。原本是个虎头虎脑的单纯小伙,但被教师们“带坏”后他性格大变,成了一个追名逐利且为报复不择手段的人。
然后我们就知道了,铜匠是被老师们“带坏了”。似乎没有哪里不对,嗯,都怪校长,嘴里念着有教无类还塞给他几本书,让他从淳朴善良变得虚伪残忍和恶心。
在讽刺什么?教育的本质让放弃人类善良的一面,转而学会狡诈、谎言、要挟、利用????
教育:(冷漠脸)抱歉,这个锅我可不背。
所以,铜匠变坏了是教育的错吗?并不是,教育只是帮助他认清这个世界的样子,变成怎样的人,其实都是他自己的决定。
2.
前一段朋友圈还流行过一篇文章,名字我忘了,大概写的是你以为老实的男人就不会出轨了吗?他只是没的选而已。
不好意思我又忍不住了,不要把脏水都泼给老实人好吗,老实的男人应该是有选择但他没有出轨,至于出轨的那些,只能叫做“长相朴素的渣男。”
扯到这里好像有些跑题,但我只是想说,人的劣根性就在那里,不是谁勾引出来的。男人出轨与否不应该归结到有没有选择上,人变坏也不是教育教坏了。
有的人没有受过教育他就不会变坏了吗?
人的一生其实很难摆脱一个从无知蒙昧到复杂的过程。
小的时候我们学思想品德,做判断题,打人的就是坏人,偷东西的就是贼。只有黑白对错,谁还管他是不是有隐情呢。
等到长大你才会发现,哦,打人的可能是因为被欺负的狠了,偷东西的可能是因为饿急了。法理不外乎人情原来是这个时候用的。
有句话叫“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教育教会了你什么叫是非对错,但是判断是非你还是得自己来啊,三观的塑造你也得自己来啊。
教育要是能把所有人都教成雷锋一样的人,那我们早都进入大同社会了。
我们都可以成为像雷锋那样的人,但我们不选,因为我们觉得他傻。
正是因为我们的选择不同,所以这个世界才有了各种各样的人。
3.
我妈很迷那种普法栏目剧之类的节目,经常看的津津有味不亦乐乎而忘了做饭。
我对她的这个行为嗤之以鼻,因为我,作为一个知识粪子,我觉得这种片实在太弱智了好吗,你完全可以一看开头就知道结尾吗,一定是坏人被抓了判刑,他们犯罪的原因也是千奇百怪,但总逃不了一点——无知。
但是我也跟着她看,因为只有一台电视没得选。我们需求不同,她看故事,我看量刑审判。
后来慢慢的品出味来,《普法栏目剧》《法律讲堂》《道德观察》之类的栏目的意义在哪里呢?就像当年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一样——为了扫除“法盲”。
只不过法律知识太过抽象了,所以选择了这么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
为了少一些人被伤害,为了少一些人因为无知去伤害别人,不可谓不苦心孤诣。
4.
有一次暑假回家,我妈给我讲了周围发生的一件事。
我还纳闷儿,她从来都是好脾气,怎么这次还有点儿咬牙切齿愤恨不平的意味。
事情要从两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说起,他们有三儿一女。除了老二儿子娶了个傻媳妇后来不在了,一个人拉扯两个孩子过得惨兮兮以外,其他三个人家境都算是殷实。
顺便提一下,在农村,养老这回事和出嫁女没有什么关系,所以分家之后两个老人的赡养问题分别交给了老大和老三。
但平时两位老人还是蜗居在老三家提供的一间并不宽敞的房子里,老婆婆眼睛不好,几乎看不见。而老爷子则是有些耳背。
夏天的时候,两位老人还要互相搀扶着去那种批发核桃的商贩家里给核桃削皮儿挣点零钱,一斤好像是一毛五分的样子。
有一天回家的时候,老三家的前门没有开,他们绕到后门的一条羊肠小道上,路下面是一面斜坡,张满了荆棘树木之类,老婆婆不小心摔下去,断了两根肋骨。
年纪大了,不好做手术,两个儿子也不愿意花冤枉钱,女儿来要接走老人儿子也不让,最后生生被疼死。
留下老爷子一个人,老两口几十年攒了两万块钱,藏在了房间里一个角落。
后来就不翼而飞了,据说是藏钱的时候被老三家里人看见了。
没钱了以后也没人要管他了,老爷子就在街上转,吃东家一口西家一口,靠着邻里的接济和女儿平时送来的一些物资得以度日。
这件事曾经在我们那里引起一阵轩然大波,我听完了也是惊呆了好么。
我一直以为我们那里民风淳朴,到处都是父慈子孝家家和乐的佳话,原来都是假话呀。
换做有常识的人,能把儿子告上法庭要赡养费的,或者他会存钱那么钱根本不会丢的。
儿子甚至不如邻居也是没谁了。
善良,是不管你在泥沼里还是云端上都能做出的一种本能和选择。
你想成为怎样的人,都是你的选择。
愿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