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孔子在陈国的时候说:“回家吧!回家吧!我家乡的那些年轻人志向远大行为却粗率简单,文章都绚丽夺目,却不知道如何去裁剪取夺。
当时孔子和众弟子在陈蔡之间被困,差点饿死。年近六十的老夫子,在日渐崩坏的世道之中,四处奔波宣扬自己的政治理想却无人理睬,甚至于自己性命都不保。于是感叹到,不如回家教育那些青年学子,帮助他们成材,以便他们继承和发扬自己的政治理想。
历来“为政”有三条路:一、自己在位亲自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二、辅助在位的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三、教育弟子门生自己的政治理想,让他们继承发扬。
第一条路太过辛苦,需要自己亲力亲为,鞠躬尽瘁,像大禹治水一般,筚路蓝缕,三过家门而不入。而儒家又历来以“尊王”为传统,从未想过自己称王,最有机会获得王位的曾国藩,也被道德和时势所制,打败太平天国之后即裁去大半湘军,毕竟称王这条路太过辛苦风险也太高。
第二条路是自秦汉到明清的二千年来儒家所一直走的路。“学而优则仕”,学成之后通过科举等选拔制度辅助当政者,将自己的政治思想卖给当政者而获得相应的禄位。像王安石张居正等少数能位居首辅之位,然后借助君主的力量,推行改革,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虽然最后都由于当政者的改变,所有的改革被推倒,但辅助当政者也仍不改为儒家所选择的从政路线。
第三条路就是从事教育事业,培养自己的门生和弟子,让后人不断的追求所创造的共同理想。所以孔子被称为“素王”,虽无王的实际权位,却有着如王一样举世皆敬仰的地位。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对比之下,第三条路的所能造成的影响最小,而从长时间来看,却是影响最深广的。一国之政治之彻底变革,最后仍在培养新民,而新民之培养,在教育事业之发展。
意识到这点还有后世的梁启超,前半生一生奔波为政治革新,到最后才弃政从学。
孔子到六十才彻底走到这条路上,可惜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