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面纱》我听了两遍音频之后,因为手上的纸质版译本不同,隔了一段时间,才来阅读的纸质版。到今天为止,纸质版的复读也已经完成。这本书就算彻底读完了,以后除非写文章需要查阅时偶尔再打开之外,估计也不会再翻阅了。
不是说书不好,书是很好的,但是因为故事简单易读,理解无难度,情节也不离奇古怪,所以读完就等于完成了它的使命了。
一直想写一篇书评,但是心懒得不行,今天暂且用译者于大卫的译后记来做个结束吧。
这篇译后记篇幅略长,我分三部分来分享。如果你手上的《面纱》不是于大卫译本,不妨来读一下吧。
译后记:《面纱》的戏剧性层次(二)/于大卫
毛姆的高明之处在于,用来强化心理环境的那层空间的面纱(帷幕)是双向的。他让凯蒂从自我的狭小空间中走出来,同时又在她与外部世界之间建起了一道屏障,令向往新生活的凯蒂不得其门而入。
与她敞开的窗子相对的,是迷雾中若隐若现的城市,四周高墙环围,城市中迷宫般的街巷,似乎一切都被一层帷幕笼罩起来,带着谜一般的美。雾中的风景令凯蒂潸然泪下: 雪的幽灵降落在行将熄灭的星宿之上,那白色云团中浮现的堡垒,光辉璀璨、若隐若现的屋顶让人无法辨认出图案……这已不再是堡垒,也不是寺庙,而是众神之皇的神奇宫殿,凡人无法涉足。它是那样虚幻,那样奇异,那样超然于世,绝不可能出自人类之手。这是梦的造物。
这段极富灵感的文字是毛姆对东方风物的由衷赞美,它所呈现的疏离与陌生正是这层帷幕的灵魂。帷幕的中心便是那座女修道院。毛姆是搬弄隐喻的高手,他故事的绝大部分发生在与西方世界隔绝的孤岛上,文化与个性的冲突是其美学趣味之所在。
幽闭的环境与第一幕的“密室”形成呼应,但这一次,凯蒂走进的是奇异的精神世界: 长长的白墙上的一扇小门,迂回的走廊,憋闷的宿舍把清新的空气挡在窗外,紧闭的医疗室将人间的苦难牢牢锁在里面。
在这层帷幕上活跃着奇奇怪怪的人物: 面目狡黠的沃丁顿, 亲切和蔼却让人无法接近的女修道院长,还有一直处在幕后不现真身,因而变得圣人一般完美的沃尔特(毛姆借沃丁顿之口说: “修女们走在天上,而你丈夫走在黑暗里。”他就是这样从一副面具漫散成一片布景,淡出了凯蒂的生命)。
世界的面貌由于强烈的探求欲而变得复杂、深邃,但她极力去掀开这个陌生世界的最后一道帷幕,“想要在修女们的信念甲胄上找到一丝缝隙,正是这种信念让她们遗世独立,对所有天然的情感无动于衷。她想看看院长身上是否留有人性的弱点”。
健全的灵魂叩问存在的意义难免陷入迷茫,然而这也正是生命确认自身价值的必然过程。毛姆历来讨厌说教,但事实上,女修道院长是整个小说着墨最多的人物,她和母亲的故事与凯蒂跟自己母亲的关系恰成观照,存在的终极问题就这样于娓娓道来之间得以彰显。
不过,一切对凯蒂来说并不那么容易。当她最后离开,“她觉得自己不仅被一座穷困的小修道院关在了门外,而且被某个神秘的精神乐园关在了门外,而那正是她整个心灵都在渴望的。”
实际上,毛姆已经用一个奇异的设定为凯蒂提供了答案: 修道院里有个痴呆孩子不知为什么对凯蒂产生了依恋,无论她走到哪儿,这孩子都跟着她,让她心生厌恶。但是,当她终于横下心来把手放在那光秃秃的大脑壳上,勉强挤出一丝微笑时,那孩子却乖戾无常地离开了她,从此再也不搭理她了。
在这里,痴呆儿所代表的是否就是凯蒂难以说出是什么、却一直在孜孜以求的东西? 是否就是沃丁顿口中的“道”, 就是生命的本真? 它无时无刻不陪伴在你的身边,以至于令你厌倦,令你恐惧,而一旦你刻意逢迎,它就会弃你而去。
在面纱中陷得最深,也最无望的人物当数沃尔特。应该说他对凯蒂的爱是自私的。他以将凯蒂“带离有危害的环境”为借口让她去面对死亡的威胁,自然是出于报复,而凯蒂也只能任其拖上一条毁灭之路,此外别无选择(这无疑是作家对女性社会地位的辛辣讽刺。只是在战后,以潘克赫斯特为代表的女权运动者们才赢得国家立法,让妇女逐步拥有选举权及其他与男人平等的权利)。
两人间的敌意和偏执在面对一盘蔬菜沙拉时表露无遗,让沃丁顿看得目瞪口呆。沃尔特至死都没能从自我禁锢中逃脱出来,只在临终时留下一句谜语般的“死的那个是狗”。
这句话出自十八世纪英国作家奥利弗·哥德史密斯发表于1766年的一首诗《一只疯狗之死的挽歌》。小诗如同一首朗朗上口的民谣,讲述了一个小镇上的好人: 世人都说他与人为善/为行神道不分旦夕/怀有一颗仁慈的心/安抚天下友与敌/他每每装束齐整/日日为赤裸者穿衣。
这位好人遇见一条流浪狗,两者友善相处,后来却发生不睦,小狗出于“私利”发疯咬了他。街坊四邻怒骂这狗丧失了理智,竟会咬这样一个大好人,纷纷断言那人一定会死。但奇迹从天而降/让愚氓们说谎出了丑/人的伤口很快痊愈/死的那个是狗。
尽管这首诗曾被当作儿童读物诫勉扬善抑恶,但其真实寓意却不可作平常观。好人“装束齐整为赤裸者穿衣,无论敌友广行善举”,诗句之间蕴藏着巨大的讽刺,就连疯狗的毒力也对善人奈何不得,说明有毒的乃是人,不是狗。由此看来,沃尔特的遗言不仅是自嘲,更像是幽愤的控诉了。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