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伊始,我们共读了王博士的《数字时代的学与教》2、3、5、7、10讲的文章,结合书中的观点和案例,我有一些粗浅的想法。
第2讲的几个关键词让人印象深刻,“少才是多”、“无才能有”、“慢才是快”。他们同时指向一个核心词--“以生为本”。要上好信息技术融合课,最重要的是要牢记教学心法,改变教学理念,从教师中心走向以生为本,并最终走向学生中心,始终以学习者的视角来思考教学。从上学期加入弘金地学校以来,我一直对课堂生成有思考,每节课都在刻意练习,组织学生积极成效学习成果,但是这远远不够。教学是要扎扎实实的,从改变理念,继而改变行动开始。
第3和第5讲,都指向了一个学生中心。好教材不是来自教师,而是来自学生们在课堂上的生成与创造。“创造课堂上的临时生成"是一种美好的回响,而这背后是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是通往“以生为本”课堂的重要一步。这也和第二讲我的思考不谋而合。从教师中心走向以生为本,并最终走向学生中心,是我们对课堂教学不变的追求。当能够客观且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时,我们才有可能真正改变教学理念,才有可能坚定地沿着课堂转型的有效路径,去改进每一节课,去实现更好的教育。
第7讲对抢权和挑人做了详细的分析。王博士在书中特别说到:“抢权功能就跟举手回答一样,通常只有学习较好的学生会抢权,因为他们知道答案,学习比较落后的学生则被动地不参与。因此老师在一堂课中不宜采用太多次抢权活动,以免自己被'学生好像都会了’的假象蒙骗。”当我们正确认知了“抢权”功能,实际上也就明白“举手回答”的弊端,当一节课老师都只邀请举手回答的学生时,我们很容易以为“所有人都会了”,而忽略了更多没有举手的那些学生,他们才是真正需要老师特别关照的。而挑人的应用,则更加公平的随机挑人。我更常用、更喜欢的是“随机挑人”,“随机挑人”使每一个人都有被挑中的可能,使全班学生都必须积极参与,进而对课堂教学更有促进作用。
第10讲中的同侪教学法让我耳目一新。它是数据判断的基础上来开展同侪互教互学的方法。它是让学生们主导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表层的听讲变成自我的探索学习。这种学习方法在上学期李文娟老师的公开课中就有所体现。而这种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应用,我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