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与朋友相聚,饭后与朋友带她儿子在商场旁边的儿童滑梯玩。
朋友强调要从台阶的位置上,孩子有自己上滑梯的方法。
孩子走到洞的位置时有点儿害怕,朋友说:“哎呀,没事儿!有什么好怕的,你能过去的。”孩子其实已经在尝试过洞,只是走到洞口台阶那里有点儿害怕。这个时候,他需要的是帮助与支持。朋友在另一侧的催促,导致孩子到了洞口开始退缩。我走到洞的另一侧,张开双手对孩子说:“宝贝儿,不怕,阿姨在这边接着你。”一开始我在台阶下面,观察到孩子还是想往回退,又走上了台阶。孩子向我伸出手,走下了台阶坐到旁边的小滑梯滑了下来。
提出混龄教育理念的蒙台梭利指出:“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传授给3岁儿童的通过5岁儿童却能轻而易举做到。在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自然的心理渗透。”
朋友的儿子在小哥哥的鼓励下从这个高一点的滑梯上滑下来。
“我还不是为了你好!”以前没有太多感受,只是潜意识觉得这句话不能说,不过应该也曾不自觉的冒出来过。前两天刷到微笑主义贺老师的抖音就被女儿吐槽了。今天看到妈妈推孩子上滑梯这一幕突然就有了感触。父母的为了孩子好,有时候是从自己的角度去揣摩。我想在当时孩子可能想自己尝试向上爬,而母亲的推打断了孩子的自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