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百年孤独》是经典小说中的经典,她所获得的殊荣举世皆知,自不赘述,她于我而言却有命中注定般的意义。我在初次看她时,被她的孤独,迷乱了人生的方向;又在读懂她时,因着她深沉的爱,找到了人生的航向。
16年前,读高二,出于好奇心,捧起这本书读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我的命运将在这一刻决定,然而谁又能意识到眼前发生的事对自己将来的影响呢?
当时学校允许我们借校图书馆的书,班主任特别叮嘱说,不要看《百年孤独》,你们还太年轻,容易受到书中精神的影响;叛逆如我,按捺不住好奇心,借来认真看了,之后陷入消沉。老师说的是对的,年轻的心的确承受不了这本书的重量。
这本书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马孔多地区,整个布恩迪亚家族的源起、发展和衰亡,伴随的是马孔多的诞生、繁荣和消亡。每个人都受到了命运的嘲弄,品尝着无情的失败,咀嚼着终生的孤独,在心灵的枯寂中,沉默的死亡。
清晰的记得当时读完那本书的感觉,孤独,荒凉,虚无。这种虚无感笼罩住了好上进的我,心底的怀疑、悲观、消沉开始泛滥,怀疑高考、质疑人生,而又找不到情绪的出口,体内向上的动力消失大半。
我陷入轻微的郁闷中,经常嘻嘻哈哈的跟同学说,“活了十几年,天天重复的学习,没有意义,我要自杀。”
再也没有积极向上的动力,在消极抵抗中度过了高中生活,赢来了高考的不如意和大学的继续消沉。我一度在心里埋怨自己,好奇害死猫,谁叫你当初看了《百年孤独》。
2.
直到大学里的爱情,拯救了我,让我对未来的人生焕发出强烈的憧憬。像被河流冲击的落水者,牢牢地抓住岸边的大树,对待爱情,我像飞蛾扑火,孤注一掷,奉献了我全部的热情。
为了他,放弃了大城市的工作,一起回老家工作,结婚,生子,哪怕他家徒四壁、一文不名。为了爱,在尘世中摸爬滚打,体会了人世的酸甜苦辣,脆弱的心被捶打得坚强。
今年年初经历了三场亲人的死亡,送葬时撕心裂肺的哭声,惊起了我对生命的热爱。突然发现,曾在心底打转的自杀意识,多么的幼稚可笑。能够活着,已然是多么的美好。
世事沧桑、生死别离,郁积的感情像即将决堤的洪水,像即将喷发的岩浆,我必须要寻找到一个情绪出口。澎湃的感情,一举将我16年来对写作的犹疑冲刷干净,像一只大手,猛的把我推进门去,让我拿起了笔,开始了写作生涯。
我发现散文篇幅不够长,不能够很好的表达所有的经历和隐密的感情,于是把老公早就买了好几年的小说《百年孤独》,重又拿起来,学习。
有过为爱狂热奉献和对生命的感悟,重读这本书的感受与16年前,迥然不同。
16年前读的时候,仅仅注意到故事:所有的伟业都终于失败,所有的爱情都陷于枯萎。被贯穿全书的孤独感所據,深深陷入“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般的悲哀。
然而,今天重读,感受大有不同:孤独只是表象,作者从头至尾,透过各种表象,想要表达的竟然都是强烈的爱--他为书中各个角色的命运而深感悲哀,恨他们不懂好好地去爱。所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也。
3.
书中每一个角色,其实都强烈的渴望爱,无论是爱情、亲情还是友情。与之相悖的是,他们又都不懂得爱,如何正确地去爱,在追求爱和获得爱中,如同瞎子,总是错过,如同盲人摸象,总是做错。于是总是陷入爱而不得的挫折和深深的孤独中,于是总是在余生中独自咀嚼缺爱的苦涩。
从故事的始作俑者说起。表兄妹,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与乌尔苏拉伊瓜多,“凭着19岁的轻狂”,执意结婚,不顾两个家族长期的通婚带来的近亲结婚隐患,不管之前已有一个生出猪尾巴孩子的先例。
这两位马孔多家族的创始人,于此时,开创了两种家族传统:整个家族的爱无能和近亲乱伦的渴望;也树立了家族中两类人的典型:男士的狂热冒进,不计后果、爱无能;女士的想爱又不敢爱、最终屈服于命运。总而言之,这个家族的男女都不会爱。
乌尔苏拉由于惧怕生出猪尾巴儿子,婚后一年内拒绝同房。“晚上,两人展开几个小时的激烈对抗。”这一情节也发生在她的女儿阿玛兰旦和她的孙子奥雷里亚诺.何塞身上,以及家族最后的两位成员阿玛兰旦.乌尔苏拉和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
这一举动直接导致后来的举家搬迁:何塞在斗鸡胜利后,被对手嘲笑性无能,于是一怒之下把他杀了,后来不断受到良心谴责,决心离开村子,同时带走了许多像他一样的年轻朋友,最终建立了马孔多。
“他俩至死也没有分开,连接他们的是比爱情更坚固的东西:共同的良心谴责。”从建村开始,他俩就无暇顾及爱情了,各自忙于自己的孤独事业中:何塞忙于建村以及后来的各种吉普寨人带来的“科学”;乌尔苏拉忙于生孩子,操持家务,糖果小动物事业。
在这个家里没有爱的流动,无论是夫妻之间,还是父母与孩子之间都缺乏关怀、沟通、交流。这个家里有三个亲生子:何塞.阿尔卡蒂奥、奥雷里亚诺、阿玛兰旦以及养女丽贝卡。
4.
所有布恩迪亚家族的孩子都是缺爱的,“瞧瞧他们,自生自灭没人管,和驴子一样。”于是各自以荒唐的方式寻找爱,或者根本不会去爱,爱无能。这导致了他们沉迷于自己的命运中,各自为战,独自承受挫折,品味孤独,延展出了这百年来的缺爱的宿命。
长子何塞.阿尔卡蒂奥,受到荡妇引诱,沉迷于情欲,在得知有孩子后,仓皇逃走,十几年归来后又睡了母亲的养女--丽贝卡,那个爱吃手和吃土的女孩;三天后两人结婚,被母亲逐出家门;后来由于霸占土地被人暗杀;自此,丽贝卡陷入自闭的深渊,从此再没走出家门一步,死的时候手指仍然放在嘴里。
次子奥雷里亚诺,追随父亲的脚步,沉迷于吉普寨人的炼金术,无师自通成为金银器匠,娶了能做自己女儿的蕾梅黛丝,却在她被阿玛兰旦误杀后,愤而走上对抗独裁的道路,发动了32场失败的武装革命。最终因为厌倦了战争,而主动放弃,余生不问世事。他暮年时一句对社会不满的话,导致了他的十七个私生子全部被当局暗杀。
阿玛兰旦从小就被母亲疏忽,由印第安女人养大,6、7岁时,母亲的爱又被养女丽贝卡多走,“她和乌尔苏拉最亲,连乌尔苏拉的亲生儿女都比不上。”初恋又没能竞争过丽贝卡,陷入绝望的爱情中。母亲支持丽贝卡和初恋对象结婚,让她陷入疯狂,要不惜一切代价阻止,最终酿成了错把怀孕的蕾梅黛丝毒死的惨剧。从此,陷入自责和对爱的恐惧中,一生爱无能,只能进行畸形的爱恋,比如费劲心机让初恋对象最终爱上自己却又拒绝他的求婚,与马尔克斯的爱恋也以拒绝结婚告终,抚养侄子长大,并把感情寄托在他身上,险些发展出一场乱伦关系。最终她以处子之身,离开世界,“我的良心是清白的。”这是她临终前对自己的评价。
两个儿子的后代们各自都有自己离奇的故事,“有发疯的父母就有发疯的儿女。”,他们受上一代命运的影响,或投身于革命、经济建设、工人运动,但无一例外,均以失败告终,重复了上一代虚无的命运。
书中的每个人都从出生至死,都凭着人性的本能活着,在个性注定的命运洪流里,没有丝毫反思和反抗,任凭个性绽放,任凭个性带向死亡。
5.
重读《百年孤独》给我的感觉是:她以一种孩童般的目光,打量着这个匪夷所思的世界;以一种歌剧般的夸张,表演着荒诞离奇的故事情节;以一种“皇帝的新衣”般的语气,讽刺着所谓的政治,以一种上帝般的怜悯,诉说着人类的悲哀命运。
她的叙事方式是那么的令人惊诧,她的语言表达是那么的诗意,她的想象力是那么的丰富,她的讽刺是那么的深刻。
这一次我读懂了这本书,理顺了布恩迪亚家族的兴衰史,理解了书中每一个人的悲哀,更体会到作者对所有这些人的深深怜悯。
忽然明白《百年孤独》于我生命的意义:像木桩,狠狠地楔入灵魂,像路标,牢牢地指出方向。今后的我,就以她为目标和方向,奋力前行了。
蓦然惊觉:之前我走过的所有似是而非的每一步,都是在向我注定的命运--写字迈进。之前所有的放弃和不甘,都只会成为奋力码字看书的动力。
而这本书,将会是我的生命之书,我要不断地的从这本书中,吸取养料,并时刻提醒自己,生命的主题不应是孤独,而是爱。
《百年孤独》的主题是孤独吗?不,我深深地读懂了,不是孤独,而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