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活着》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小说以普通、平凡的故事情节讲述了在急剧变革的时代中福贵的不幸遭遇和坎坷命运,展现了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揭示了命运的无奈,与生活的难以预料。
小说所刻画的苦难世界中,人们受到生存困境和精神打击的双重压迫。在大跃进的时代背景下,“那时候的一袋米,可就是山珍海味了。一家人有一两个月没有尝过米的味道了,那种高兴劲啊,实在是说不出来。”这段描述深刻的刻画出了当时底层农民贫困与饥饿的场面,展现出底层老百姓连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也无法得到保障的,深化了对苦难的表达。在福贵从军队中回来之后,龙儿受到了处罚。“共产党没收了他的田产,分给了从前的佃户。他还死不认账,去吓唬那些佃户,也有不买账的,他就动手去打人家。龙二也是自找倒霉,人民政府把他抓了去,说他是恶霸地主。被送到城里大牢后,龙二还是不识时务,那张嘴比石头都硬,最后就给毙掉了。”这一段通过直面暴力、死亡的场景,无情地揭露那个时代现实的虚伪面具,将苦难渲染到极致。
余华的语言幽默是极端反差中的灰色幽默,这种幽默常常能收到出奇制胜的表达效果。如《活着》中,队长对“我”说,“这块钢铁可以制造三颗炮弹,这三颗炮弹都打向台湾,一颗打到蒋介石的饭桌上,另一颗打到蒋介石的床上。”这段话的故事背景是“大炼钢铁”时期家家户户都将家中的铁锅砸了去炼钢铁,通过这段无知可笑的对话展现了时代的荒唐、滑稽。
福贵回忆式的叙述充满了温情,余华在作品中的表达方式是最简洁、最朴实的,用一种温暖且平静的方式去讲述了一个苦难。故事中接连不断的苦难和死亡在福贵平静的叙述中显得波澜不惊,但这样的叙述却使得故事本身的情感冲击力得到了极大的加强,把苦难但又温情的主题向读者展露无遗。
在《活着》中,亲情是主旋律,虽然福贵苦难不断,但是一家三代浓浓的亲情贯彻始终。福贵被拉去从军后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他仍在四处充满危机、饥饿和寒冷的恶劣环境下坚忍的活着。因为老全说过:“只要想着自己不死,就死不了。”所以他“一遍遍想着自己的家,想想凤霞抱著有庆坐在门口。”正因为有了对他们的牵挂福贵有了无论如何都要活下去的信念,只要还活着,就还有再见家人的希望。
著名学者周国平曾说:“没有浪漫气息的悲剧,是我们最本质的悲剧,不具英雄色彩的勇气,是我们最真实的勇气。”这也正是对悲剧的最好诠释。从主人公福贵的经历中我感到活着才是最迫切的。活着给人一种力量,是一种信念,他能使人坚强的,它可以让人们坚强的面对挫折,亦可以激发人们潜能。连这样的苦难都可以被承受,那我们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比起亲人的离世,在世上独自生活,我们学习生活上的困难就算不得什么了。读了《活着》后,我明白,如今所谓的艰难险阻,只是人生道路上的一颗颗小石子罢了,当我们拥有了福贵所有的精神,回过头来看,笑着讲出自己这一生的经历与努力,努力的活着时我们也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