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与不写,这是一个问题
今天是保持写作的第5天,相比于前几天,回家吃完饭后没有想要刷微博或者抖音来放松,而是很快就坐到电脑前,进入状态的时间不自觉的变快了。
可是,直到坐下来的10分钟内,却无从下笔。
很明显,想要持续写作这件事,在进行短短不到5天就卡壳了。
从每天的时间消耗来看,通常早上7:30的闹钟,也赖到7:50起,匆匆洗漱吃饭后就得马上出门了,到公司后直到晚上下班的中间,基本上很难做什么自己的事情。
如果按0点躺下休息的时间来算,到家吃饭后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大概只有4个小时左右。这4个小时里,需要输出,同时也要进行输入,最好能够看到一些让自己能产生启发思考的内容,否则第二天就很难写出什么满意的东西。
并且有那么一会儿,想着是不是今天先不写了,等先看一些内容有想法了在动笔。
可一这样做了,十有八九会想着,反正断了一天了,不如在多看点东西,这样写出的东西会更好。然后,反正也断了2、3天了,也不着急现在就去写,先玩点游戏放松一下,或者看看其他书拓宽一下思路。
于是,失败的人生循环,再次启动。
为什么没得写也得写
首先,必须承认,眼下为了养成持续写作的习惯,写出来的东西可能枯燥泛味、质量不佳、无人问津。没有想写的东西时,仿佛生拼硬凑也要写出一点东西来。
如果不这么做,总是会因为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而轻而易举的中断。在认知上,需要先发生一点转变,写得不好、没有选题就是暂时难以跨越的槛,但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先写下去。
眼前一切的不好,不能靠中断来逃避,必须靠先做下去来改变。
其次,对于觉得自己写不好、找不到选题等等这些问题,会积累到一个无法容忍的程度,从而迫使自己去优化、去改变,质量的提高最终会带来更多的正向反馈,能更持续的驱动行动。(这里实质上是如何通过输出倒逼搭建学习系统的问题)
为了保证第二天、以及后面每一天都能有持续的内容产出,会倒逼我去优化两件事。
第一,必须要在写作前进行高质量的输入,否则后续无以为继。
第二,必须用尽一切办法优化时间的利用效率,因为持续写作是一个系统性工作。
除了保证输入,还要想怎么优化写作所使用的素材、怎么美化排版增强可读性、怎么保证自己在繁忙的工作情况下能每日输出等等。
写作对于时间的消耗,并不是只有“写”这个动作,背后的支撑条件也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才能达成。
预留安全边际才能持续
在投资中,有个概念叫安全边际。
假设一个资产的价值是1元钱,那么市场此时对于它的评估价值可能是8毛钱,你需要以更低的价格购入,比如5毛钱,这样才能尽可能的让你的投资避免价格波动的风险。
安全边际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方方面面的应用。
比如你公司上班时间是9点钟,你平常从家里到公司大概要30分钟,这个时候你通常不会选择刚好8点30分出门,因为万一路上堵车之类的不确定因素,会极大的导致你迟到。
同样,如果我想要每天都进行写作,就需要准备好写作的提前量,趁着有时间多写一些。
如果某一天我需要加班、朋友聚会、或者生病之类的原因,就可能导致当天无法完成。
所以与其靠自己极限状态下的意志力,不如预留安全边际,是持续做一件事更稳妥的保证。
持续行动过程中的价值摇摆
很多时候,我们开始一件事情的动机和思考并不完全,出于当下的冲动就开始了。
但实际过程中,今天可能你看到别人的一个反面观点想法说得很有道理,从而对自己当下的行为发生动摇,而新的一天可能因为大脑清零又重新变得自信满满。
在想要开始持续做一件事的头几天内,每一天的情绪变化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你对一件事的价值判断时高时低,没有形成稳定的看法。
必须坚持做下去的意义也在于,为了形成对于事物价值判断的稳定性,否则很容易从根源上就推翻自己正在做的事,这样也不容易长久。
总而言之,持续的做一件事,背后可能需要你持续做N件事,所以必须优化时间利用效率、提升结果质量从而带来更多正向反馈、预留安全边际保证可持续、并且在不断的做的过程中形成较为稳定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