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昭君,我想记录我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1111天。
今天分享《变形记》。
《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中篇小说,也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了。说起现代文学,怎么都绕不开卡夫卡这位金光闪闪的文学巨人,他被称为“西方现代文学之父”,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文学大家都是深受卡夫卡的影响。日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常年陪跑的村上春树就十分喜爱卡夫卡的作品,甚至自己还出版了一本《海边的卡夫卡》来致敬自己的偶像。长篇小说《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在读过卡夫卡的作品之后,也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第一部名副其实的小说,叫《第三次无奈》。
在中国文坛上,特立独行的女作家残雪被称为“中国的卡夫卡”,她是在读过卡夫卡的小说之后说过,是卡夫卡改变了我对文学的看法,并在漫长的文学探索中获得了一种新的文学信念。能获得这么多名家的青睐,这位卡夫卡究竟有何独特之处呢?
先分享下卡夫卡的爱情故事。1923年卡夫卡和犹太教徒朵拉进入了热恋,没想到却遭到了卡夫卡父亲的反对。父亲对卡夫卡说,她多半是穿了一件特别的衬衣,布拉格的犹太女人就会用这一套来勾引男人,你一见到这件衬衣,自然就决定娶她了。
这位当父亲的说的话满满的大男子主义,最后伴随着重压,卡夫卡和朵拉没有走到一起。1924年6月3日卡夫卡去世了。当卡夫卡的棺木被放入墓穴的时候,朵拉拼命地往坟墓里跳,要不是工作人员拦着,朵拉真的就跟卡夫卡一起下葬了。
从这件事就能看得出,朵拉对于卡夫卡真挚无比的感情,不可动摇。也是印证了那句歌词,“不懂怎么表现温柔的我们,还以为殉情只是古老的传言”。卡夫卡终生未婚,他订过三次婚,也解除了三次婚约。从根本来看,这和卡夫卡的原生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卡夫卡出生在一个犹太商人的家庭,爸爸白手起家,创业成功之后,就多了一些成功人士的坏毛病,刚愎自用,就好像是一个“暴君”一样,从小就对卡夫卡严格到近乎刻薄,这也让卡夫卡始终活在了父亲的阴影里,一直长到三十六岁,卡夫卡才有勇气给父亲写了一封长达几十页的信。
信中透露了父亲对于自己的管教,就是单纯的骂、威吓、讽刺,还有讥笑。也正是这样,卡夫卡将他充满暴戾的爸爸搬进了书里。不管是专门描写父子矛盾的《判决》,还是《变形记》。
这两本书中的父亲都是残暴冷漠的,《变形记》中讲到了这样的情节,当格里高尔的爸爸看到儿子。变成的大甲虫,卡在门上的时候,正常的爸爸一定会问怎么了,他会关心一下儿子,可是格里高尔的爸爸,不容分说,一脚就把格里高尔踹进了门,这就完全看不到一丁点儿亲情和温暖了。
当爸爸发现格里高尔从房间出来的时候,毫不犹豫地拿起苹果砸向儿子,真的把自己的儿子当成了臭虫一样对待。真的是,孩子的童年是特别重要的,孩子会清楚地记得他们受过的真切伤害,所以大朋友一定不要做这样的家长,关心、爱和帮助,这些看起来非常简单的词汇,真的能给孩子的人生带来巨大的改变。
当你去爱孩子的时候,你的孩子就会感受到爱,学会用爱看这个世界。不过也正是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影响,造就了卡夫卡独一无二的风格。他的作品无时无刻不透露着两个字,孤独。
《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就是孤独的、压抑的,但他变成甲虫之后,格里高尔被关在了房间里,从那以后,房间里外,形成了两个不同的世界。格里高尔所躲藏的地方,与其说是个房间,不如说是个监牢。
小说开头,详细描写了格里高尔所住的房间,其中恶陈设年代久远,空间也非常地拥挤、狭小,而他一夜之间背上的甲虫壳,也象征他所承担的重压。
我们知道,在很多领域,门和窗都经常被比喻成“灵魂的窗口”。那在格里高尔的眼中,他透过窗户往外眺望。看到的却只有灰蒙蒙的一片,也意味着格里高尔的灵魂,看到的是一片的茫然,但是卡夫卡真的只有为了抒发自己的情绪,来描写孤独、赞颂孤独吗?
并不是这样的,他虽然是孤独的,但他一直在尝试着摆脱孤独,他是在求救。书里的格里高尔就进行了三次尝试。这也正好对应了他变成甲虫后,三次爬出房间。
第一次,是格里高尔为了自己的工作,他想要爬出房间,向法律代表解释,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吓跑了代表,弄丢了工作,最后还是被父亲踹了一脚。
第二次尝试,格里高尔想要见见自己的母亲,而结局是母亲被吓晕了,父亲将苹果砸向了他的后背,导致他一个多月都不能动弹。
第三次尝试,也是最后一次挣扎,格里高尔为了保护妹妹的艺术不被亵渎,他爬出房间鼓励妹妹,却换来了妹妹,爸爸妈妈的指责和抱怨。对于格里高尔来说,他是彻底被家人抛弃了,这是最大的晴天霹雳。
三次想要努力融入,想要摆脱孤独,想要重新回归社会。但是三次却无功而返,在不被社会接纳,甚至不被自己家人接纳之后,格里高尔无法再面对空旷的孤独,也无法接受成为一只甲虫后与世隔绝的日子,于是他感到自己的身子不断地变轻,变轻,直到呼出生命的最后一口气。
所以,格里高尔的死是卡夫卡“孤独”艺术的最高呈现,压抑的社会环境完全被金钱左右的亲情,再怎么努力也必然会徒劳无功。三重打击的连番轰炸之后,格里高尔不得不死,作者卡夫卡也在用自己的故事不断地向社会求救,呼吁远离这种孤独和绝望,寻求人与人之间其乐融融的希望。
层层深意也正是“卡夫卡式”的写作精髓所在。《变形记》里,格里高尔是从“人”变成了“虫”,是他身体上的变形,但更多的却是讲述的他精神上的变形。
书里所描写的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甲虫之后,并没有急于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而是担心自己能不能去上班,他之所以那么在乎这份工作,是因为他是家中的长子,既要替父亲还债,还要供养家人。在长时间的压抑之下,他的精神与思想早就在家庭社会的不断挤压下,先变了形。
作者用身体上的变形,突出了他精神与心理上的变形,但是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反而得到了一些在作为人的时候,得不到的自由,他终于摆脱了总是苛责他的老板,不用再去干那些讨厌的差事了。终于有了可以坐在屋子里面,看看窗外的这样一个自我的时间,而不用去担心如果不努力工作,家人就会失去经济来源。至此,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尔才展露了作为人的个性。
这个对比就很有意思了。作为人的时候,生活就像行尸走肉,成了甲虫之后,反而活得更像一个人。这第一层变形就展现了卡夫卡多角度审视世界的文学才华,让人变成虫子这一创意,也是足够大胆。虽然荒诞,但却找到了合情合理的现实支点。让这个故事读起来是既荒诞又真实。
紧接着,还有第二层变形,格里高尔的变形是明显的、夸张的,可书中还有一组变形的人物,比格里高尔的变化还要大,那就是格里高尔的家人。他们虽然外形上没有改变,但他们思想和精神却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
在格里高尔还能工作供养这个家庭的时候,家里是一团和气,爸爸妈妈都心安理得地当着那个寄生虫,毫无愧疚地向唯一工作的格里高尔索取,可是当格里高尔失去了赚钱的能力之后,家人们对格里高尔的感情就变了。
他们依靠金钱维系的亲情完全崩塌,爸爸妈妈把格里高尔当成了怪物,一直照顾他的妹妹也开始嫌弃哥哥,只是偶尔给哥哥随便扔点儿吃的,甚至在格里高尔死的时候,家人不但没有悲伤难过,反而十分开心,甚至因为格里高尔的死,一家人都向各自的上司请了假,决定休息一天,好好庆祝一下这件事情,这就是非常经典的反讽手法了。
《变形记》中包含的两组变形,都体现了对于物质主义盛行时代的批评,对于人情冷漠、人性淡薄的谴责。现在看来,虽然作品的主题仍然有些晦涩难懂,但它真实地展现了现代人精神上的缺失还有挣扎。
卡夫卡用一出荒诞的悲剧,折射了整个物质时代的人的悲剧,给予了无数读者对于人类生存现状的启发,也从绝望中呼唤着美好的人性的到来。
我们依然希望小朋友能够读一读原著,因为只有看书,才能真正体会、感受卡夫卡那个“孤独的文字”的深刻和伟大,才能看清这世界重重变化的本质,多出一双发现真实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