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义》这一本的标题乍一看又鸡汤又虚无缥缈,意义是什么?生命的意义又是怎么?要怎样活出生命的意义呢?
这本被誉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10大图书之一”、鼓励了千百万读者的信仰之作,是由维克多·弗兰克尔——著名心理学家所著。心理学家听上去又学术又高深,他关于生命意义的著作,对普通人有什么指导意义呢?
这本书之所以能感动千万人、销售达几千万册,原因在于他讲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相结合,用自身超越炼狱般痛苦的经历,去帮助无数人找到他们的意义。维克多·弗兰克尔除了是一位心理学家外,还有一个身份——二战时期集中营中编号为119104的待决囚徒。本书的大部分内容并不是难懂的心理学理论或是高深的学术术语,而是他亲身经历的集中营生活。
抛弃那些望而却步的心理学内容,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是一个完全的普通集中营囚犯的经历。从最开始被押解上火车,一直到最后被解放,中间漫长的痛苦岁月中,这位普通的囚徒看到太多绝望与痛苦,经历许多次与死神擦身而过的瞬间。
作者描写集中营囚徒心理有三个阶段。刚开始被带入集中营的时候,财产掠夺、责打谩骂、死亡分类,一切痛苦突然涌至,所有人都惊恐害怕。渐渐进入第二个阶段后,普通囚徒已见惯受伤死亡,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已经情感麻木,“除了关心自己能否活命以及亲人的下落外,其他的事情毫无意义。”最后漫长的痛苦煎熬以及无数次命运的选择后,他们成功地活着离开了集中营,却仍然有很多人陷于不敢相信或报复心理。集中营的生活无疑是苦难的,苦难本身毫无意义,对苦痛的反应赋予了它意义。
意义疗法,通过弗兰克尔自传式的故事得以简单的概括,通过找到意义,让人们直面并重新认识生命的意义,这一过程,使人们更好得生活。
突然感慨,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没有人有正确答案,赚钱、成功、找到生命的目的?人来到这世上,短短几十年,认识整个世界并呼吸着、存在着,总得有一个【意义】。
叔本华说,人注定要徘徊在焦虑和厌倦这两极之间。太忙太困难,我们陷于焦虑紧张,太闲太普通,我们陷于厌倦。看起来,厌倦似乎比焦虑还可怕。焦虑至少使人振奋、使人面对、使人成长。而厌倦使人麻木、混沌、丢弃。特别是如今自动化越来越多,大多数时候我们只需要通过简单的按按钮就能完成工作,那么空闲的时光该如何度过?找到意义,至少找到存在的价值,不至于在重复和枯燥中迷失自我。
说回到苦痛的意义。苦痛本身当然没什么意义,轻至工作上的失误、生活中的委屈,重至亲人的离去、重大疾病的发生。所有不开心和痛苦,甚至是一些负面情绪,都当然没什么意义,也一点都不好。但是事情已经发生了,我们面对苦痛的反应形成的意义,仿佛成为支撑我们的屏障。失误后的总结,失意后的自我安慰,赋予对苦难的反应与意义这件事,激励着我们的成长和进步。
痛苦是一种情绪,是对于事情反应后的态度。如果痛苦是可以避免的,那么有意义的事就是去消除痛苦的根源。
最后,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呢,没有概括性。每个人、每一刻都不同,我们存在的使命和独特重要性也不同。青少年时,我们作为子女、作为学生;壮年时,我们作为伴侣,作为父母,作为员工;老年时,我们作为空余时间的主人...,或许这份独特,也是意义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