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领目录
一
手法
切诊时,当先以医者之左手切病者之右手,再以右手切病者之左手,不可以单手切病者双手之脉。医者运用自己之双手时,均应自病者之外(桡)侧切入,先用大指抵病人的指歧骨间阳池穴前凹陷中(按即天河穴),伸直,然后将食指之中心平搭于病者腕后第二道横纹之上,此为寸,中指持关上,医者以小指之起伏之窍劲定浮中沉。使三指务必平按于病者之脉管上,指腹正落于脉管上,万不可用指尖切脉。此时可用医之大指顶住病者之腕背方可自由施力。身大者稀取,身小者密取,幼科一指取之。自来诊脉,两手分诊。系统学诊脉,必须两手合诊,因整个圆运动的消息,须两手合诊,方能审察得出。又须三指斜下,次指按在浮部,中指按在中部,名指按在沉部。沉部在骨,中部在肉,浮部在皮。斜下者,中指比次指重,名指比中指重,三部九候的诊法,只需三指斜下,三指同时由轻按而重按,由重按而再重按,再由重按而轻按,由轻按而再轻按,便将寸、关,尺三部九候的整个诊法得着,诊脉所以审病,诊脉时却不可先存审病之念,只需审察整个的圆运动。
二.
脉位
1.
形体脉
(一)右手
(1)右寸之脉象属肺之病理变化。其脉「浮沉皆有力」。肺虽与大肠相表里,但大肠之病脉,应视「短脉」之有无而断之,并非浮取为大肠脉,沉取为肺脉。左右三部脏腑病变之断法皆同此。医者不可不知。
(2)右关属睥,脾胃相表里,「微沉」为脾脉,「短」则为胃脉。
(3)右尺为先天肾气,其脉言「微沉有力」。亦主三焦利水之功能。如见「大而长」之太阳膀胱脉,则主泌尿系统之病变。
(二)左手
(1)左寸属心,其脉「微钩,微浮而有力」,心与小肠表里,如见「大而长」之太阳脉始为小肠之病变。
(2)在关属肝,其脉「微弦」。肝胆相表里,如见「弦大而浮」,有力之脉则为少肠胆之相火。
(3)左尺属后天肾气,主生殖、发育,平脉当「微沉而有力」,如大而长之见膀胱脉,亦主泌尿系统之疾。
2.
气象脉
(一)饮食入胃,腐化消磨,手太阴散其精华,游溢经络,以化气血。气血周流,现于气口, 以成尺寸。 气口者,手太阴肺经之动脉也。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尺为阴而寸为阳,关者,阴阳之中气也。寸口在鱼际之分,关上在大渊之分,尺中在经渠之分。
(二)心与小肠,候于左寸,肺与大肠,候于右寸,肝胆候于左关,脾胃候于右关,肾与膀胱 ,候于两尺,心主三焦,随水下蛰于右尺,亦附此焉。
(三)《素问?脉要精微论》︰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两关部也。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两寸部也。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谨调尺寸,而表里上下,于此得矣。
三.
脉理:
(一)脉位之理
两寸者察火气之虚实聚散
左寸右尺察君相火之虚实聚散 右寸左尺察金水之虚实聚散
左寸心:阴气之散 右寸肺:阳气之降
左关肝:中气之升 两关者察中土之虚实聚散 右关脾:中气之降
左尺肾:阴气之升 右尺命:阴气之藏
左三部察木气之虚实聚散 右三部察金气之虚实聚散
两尺者察水气之虚实聚散
(二)脉象之理
胀:外实内虚
痨:血瘀虚热 大〈芤〉 疯:阳盛气乱
数〈促〉 午 浮〈散〉
已 未
疝:实而积 闭:寒而不能
坚〈牢〉辰 申 涩〈结〉
厥:气实邪逆 痢:气虚下失
长〈絃〉 卯 酉 短〈濡〉
痟:热而渴 痞:虚而滞
滑〈动〉寅 戌 软〈弱〉
癫:阴盛气藏 痹:气滞实寒
丑 萎:内实外虚 亥
沉〈伏〉 子 迟〈结〉
小〈石〉
十二脉所主:
内伤六脉:长短大小软坚
外感六脉:迟数滑涩浮沉
浮沉者,阴阳之性也,主中气之聚散
浮为未土 未为阳土,为阳明胃之脉,主中气之化燥,又为火中土,主火气之外发而主热,又藏木气,主木气之升发而主强
沉为丑土 丑为阴土,为太阴脾土脉,主中气之化湿,又为水中土,主水气之内收而主寒,又藏金气,主金气之降收而主弱
软坚者,阴阳之情也,主中气之虚实
坚为辰土 辰为阴土,为少阳三焦之脉,主中气之化寒,又为木中土,主木气之上升而主强,又藏水气,主水气之沉凝而主寒
软为戌土 戌为阳土,为厥阴心包之脉,主中气之化热,又为金中土,主金气之下降而主弱,又藏火气,主火气之浮散而主热
迟数者,阴阳之气也,主水火之未济
数为丙火 丙为阳火,为太阳小肠之脉,主外来之暑热,又为火中金,为火气不达,寒水不升,金受火克而元阳虚,主阴不济阳。
迟为壬水 壬为阳水,为太阳膀胱之脉,主外受之阴寒,又为水中木,为水气不藏,阳火不降,水寒木枯而阴气凝,主阳不济阴。
滑涩者,阴阳之体也,主气血之凝滞
滑为甲木 甲为阳木,为少阳胆经之脉,主外来之温病,又甲在六气为相火,主木火上逆,为木气不达水气郁而为湿
涩为庚金 庚为阳金,为阳明大肠之脉,主外来之凉病,在六气为燥金,主燥金下陷,为金气不升,火气郁而为淤
大小者,阴阳之象也,主阴血之多少
大为丁火 丁为阴火,为少阴心火之脉,主心火之郁,火病则热,外盛而内虚,又丁在六气为君火, 主火热阳盛
小为癸水 癸为阴水,为少阴肾水之脉,主肾水之凝,水病则寒,内盛而外虚,又癸在六气为君火,也主火热内伏。
长短者,阴阳之形也,主阳气之强弱
长为乙木 乙为阴木,为厥阴肝木之脉,主肝木之滞,木病则强,气机上逆, 主气太过
短为辛金 辛为阴金,为太阴肺金之脉,主肺金之涩,金病则弱,气机下陷,主气不足
十二脉主病
四.
断病
病者右手之动脉博动应全身「气」之进退,亦主肺循环之状况、属阳、属表,故当先察其外经之病理变化于此。左手主全身「血」气之衰旺,亦为体循环之状况。属阴、属里,故次当察其血分之病变于此。
1.
知常
四时脉体
内容: 天地之气,生长于春夏,收藏于秋冬。人与天地同气也,阳气生长,则脉浮升,阴气收
藏,则脉沉降,是以春之脉升,夏之脉浮,秋之脉降,冬之脉沉。 《素问?脉要精微论》︰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 。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升降浮沉,随时变更,寸脉本浮,而一交秋冬,则见沉意,尺脉本沉, 而一交春夏,则见浮机。此气化一定,毫发不爽也。仲景脉法︰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弦者,浮升之象。洪者,浮之极也。浮者,金气方收,微 有降意,而未能遽沉。大约春脉沉而微浮,夏则全浮,秋脉浮而微沉,冬则全沉。
脏腑脉象
内容: 五脏为阴,六腑为阳,阴阳既殊,脉象攸分。肝脉弦,心脉洪,脾脉缓,肺脉涩,肾脉
沉。 其甚者为脏,其微者为腑。《难经》︰心脉急甚者,肝邪干心也,微急者,胆邪干小肠也。
心脉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微大者,小肠邪自干小肠也。心脉缓甚者,脾邪干心也,微缓
者,胃邪干小肠也。心脉涩甚者,肺邪干心也,微涩者,大肠邪干小肠也。心脉沉甚者,肾
邪干心也,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肠也。其它脏腑,依此类推。甚者沉而得之,微者浮而得之
。
秉生脉体
长主高 短主矮
大主瘦 小主肥
软主虚 坚主实
迟主愚 数主聪
滑主躁 涩主淤
浮主动 沉主静
2.达变
脉体大象
五脏之脉,心肺俱浮,肾肝俱沉,脾胃居沉浮之间。阳浮而阴沉,其性然也。然阳主降而阴主升,阳体虽浮而内含降意,则浮中带沉,阴体虽沉而内含升意,则沉中带浮。沉而微浮,则阴不下走,浮而微沉,则阳不上飞。若使寸脉但浮而不沉,则阳气上逆而不交于阴,尺脉但沉而不浮,则阴气下陷而不交于阳,水火分离,下寒上热,诸病生矣。升降阴阳之权,全在乎中。中者,土也,己土升则乙木上达而化清阳,戊土降则辛金下行而化浊阴。阴阳交济,是以寸不但浮而尺不但沉。 土之所以升降失职者,木刑之也。木生于水而长于土,土气冲和,则肝随脾升,胆随胃 降,木荣而不郁。土弱而不能达木,则木气郁塞,肝病下陷而胆病上逆。木邪横侵,土被其贼,脾不能升而胃不能降,于是两关之脉大。左关之大者,肝脾之郁而不升也,右关之大者,胆 胃之郁而不降也。胆木化气于相火,胆木右降,则相火下蛰而不上炎,胆木逆升,相火上炎而刑金,肺金被克,清气郁蒸,而生上热,于是右寸之脉亦大。肝木主升,肝木不升,生意 抑遏而生下热,于是左尺之脉亦大。右寸之大者,肺金之上逆也。左尺之大者,肝木之下陷也。胃主降浊,胃逆则浊气上填,仓廪不纳,恶心呕吐之病生焉。脾主升清,脾陷则清气下瘀, 水谷不消,胀满泄利之病生焉。肺藏气而性降,肝藏血而性升,金逆则气不清降而上郁,木陷则血不温升而下脱。肺主收敛,肝主疏泄,血升而不至于流溢者,赖肺气之收敛也,气降 而不至于固结者,赖肝血之疏泄也。木陷则血脱于下,而肺金失敛,则血上溢,金逆则气郁 于上,而肝木不升,则气下结。推之,凡惊悸、吐衄、盗汗、遗精之病,皆金气不能降敛, 淋癃、泄痢、嗳腐、吞酸之病,皆木气不能生发。金逆而莫收敛,则君火失根而左寸亦大,木陷而行疏泄,则相火下拔而右尺亦大。大者、有余之象也,于其有余之中,得其不足之意,则脉之妙解而医之至数也。经所谓大则病进者,别有玄机,非后世医书阳盛阴虚之说也。
五行相乘
《难经》︰心脉急甚者,肝邪干心也,微急者,胆邪干小肠也。
心脉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微大者,小肠邪自干小肠也。心脉缓甚者,脾邪干心也,微缓
者,胃邪干小肠也。心脉涩甚者,肺邪干心也,微涩者,大肠邪干小肠也。心脉沉甚者,肾
邪干心也,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肠也。其它脏腑,依此类推。甚者沉而得之,微者浮而得之
。
从后来者为虚邪,后者为母,母邪传子则虚主内伤。前来实邪外感赊,前来为子,子邪传母则实主外感。我克不妨为微证,来克我者命将绝。
真脏脉义
内容: 土者,四维之中气也。脾以阴土而含阳气,故脾阳左升则化肝木,胃以阳土而胎阴气, 故胃 阴右降则化肺金。金降于北,凉气化寒,是谓肾水,木升于南,温气化热,是谓心火。肺、肝、心、肾,四象攸分,实则脾胃之左右升降而变化者也。
脾胃者,四脏之母,母气亏败,四子夫养,脉见真脏,则人死焉,故四脏之脉,必以胃气为本。肝脉弦,心脉钩,肺脉毛,肾脉石,脾胃脉缓。其弦钩毛石而缓者,是四脏之有胃气也 。其弦钩毛石而不缓者,是谓真脏脉。真脏脉见,胃气败竭,必死不救也。玉机真脏论︰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 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
所谓真脏脉者,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诸真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
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胃而至于手太阴。邪气胜者,精气衰也,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脏也,故曰死。盖土位乎中,一身之元气也。土生于火而死于水,故仲景垂训,以少阴负趺阳为顺。少阴水胜,则火灭而土败也。自医法失传,后世庸愚,乃滋阴泻阳,补水灭火,以败胃气。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良可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