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说的发展谱系中,逐渐有许多二元化的类型分野,比如小说可分为以情节见长的故事传奇抑或深入挖掘人性状态的小说。如果非要给作家李清源的小说存放一个谱系的话,它们应该属于情节化的、经验的、描写人类生存状态的小说。他往往截取生活的一个片断,关切地叙述人生命运的跌宕起伏,并层层推进,在时代的语境中以其独特的文风独树一帜。
而李清源在作品中关于人性形成的交互视野观,则是他倾向于将个体精神的复杂与流动性归因于自然天性的隐秘机制和后天社会语境的变迁所激起的个体多重欲望交互作用的结果。而后者在李清源的小说中又集中表现为现代化进程中权力话语和物化语境所导致的个体失语、失根乃至失重。
一方面,这种人性观所内蕴的平视视角有利于作者借助泛化书写对象和对叙事时空的模糊化处理来打破底层文学作家"代言人"意识的窠臼;另一方面,也使作者因对底层生态的无限趋近而丧失了超越现实困境的理论可能。这两方面,在他的精选小说集《此事无关风与月》中均体现得淋漓尽致!
书中收录《诗人之死》、《猎人与山贼》、《门房里的秘密》、《红尘扑面》与《此事无关风与月》等11个中短篇小说。其笔下的人物有放荡不羁的酸腐文人、为了所谓的“婚外真爱”不惜净身出户的知识分子、因家境贫寒找不到理想的对口工作而周旋于两个有点权势的男人之间的高学历绿茶女、以及被生活所迫操持皮肉生意却依然想回归正常生活的失足女与多年来为了保护失去一切的东家小姐而宁愿背负骂名的老门房父子等形形色色性格迥异、背景经历等各方面皆大相径庭的角色……
大致由于相似的生活工作环境所致吧,我对《诗人之死》与《红尘扑面》这两篇作品的感触尤为深刻。在我看来,二者无论在人物塑造还是写作背景,抑或故事情节上都有着天然的相似。故事的发源地都是一个县城的文化圈子,人物方面除了文联主席、作协主席就是心外主任、文广副局与文管所长等,情节上就更不消说,故事虽老套,皆是风雅之人把原本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一个搞得稀巴烂,另一个无疾而终。许是因为角色塑造的侧重点不同,同是县城文化届大佬的女弟子,“诗人”中对刘小柳这个茶馆女老板的塑造上就明显不如“红尘”中的211硕士生陈倩显得生动饱满。
作为一个令人不齿的“绿茶”,李清源将郑鸣与戴胜这两位县城中有点权势的体制内公务员帮助陈倩这个来自农村、家境贫寒、父母拖累、毫无人脉且专业冷门的211大学硕士毕业生安排编制内的工作这个过程当作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件来书写。从女性视角来看,段位再高,学历再硬,“绿茶”还是“绿茶”,脱离不了本质,但李清源的写作特色又不仅仅在于把俯仰皆是的寻常故事写得不寻常。从“诗人”这个故事的发展脉络来看,正契合了那句流传甚广又很是矫情的话:要么庸俗、要么孤独。有人说,庸俗到极致便是纯粹,孤独到极致就是享受。我虽不全盘认同这种说法,却也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再从两个故事的结局上来看,字里行间皆暗含了对死于“马上疯”的这位落魄潦倒的非著名诗人的讽刺,同样也没有放过为了绿茶女差点身败名裂,失去一切的县城知名心外主任戴胜。逐字逐句的隐喻中,皆对人物充满了莫名的嘲讽。如此这般的结局,也许正应了一句老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吧!
读李清源的作品,正如其名字一般,如同饮一汪清澈透亮的泉水般,生津解渴且赏心悦目。在当今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物质社会,能静下心来好好读书的人日渐稀少。但是,每读一本书都该有自己的收获,以上是我读完这本《此事无关风与月》的些许碎碎念,你呢?你的感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