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聊一位专门研究神经症的新精分的心理学家——卡伦·霍妮。虽然说她的理论主要是针对神经症的,但是,她所定义的神经症却有别于我们目前临床上所定义的神经症。现在神经症的临床定义是指一组主要表现为精神活动能力下降、烦恼、紧张、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分离症状、转换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但霍妮所说的神经症则主要指我们不健康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强烈的焦虑感,这就意味着这种神经症可能并没有严重影响我们正常生活的地步。
作为一名新精分学者,霍妮进一步脱离了弗洛伊德的泛性论,她关注的焦点直接从个体转为对家庭和社会文化的关注。在她看来,只要我们陷入一种自我挫败式的人际关系,也就是当我们潜意识中所渴望的交往方式被我们现实生活中与别人的交往方式所阻碍的时候,就会得神经症。比方说,有一个最初看起来很和善的女孩,她喜欢参加各种活动,对着别人各种溢美之词张口就来,但是深交之后,我们会发现她不能与自己独处,还总是喜欢让别人按她的要求做事,甚至没办法接受恋人和朋友做自己的事情,因此也很少有能长久维持的关系,而在每一段关系结束后,她又会迫不及待地投入下一段感情,与其他人“坠入爱河”,最终发现,这也只是又一段不健康的关系而已。她在霍妮看来就有神经症,但霍妮提出,她之所以会不断地陷入这种破坏性的、令人痛苦的人际关系,却是因为这种关系同时也是帮助他们避免焦虑的一种防御机制,因此,即便每一段恋爱都让她痛苦不堪,却仍然放不下对糟糕爱情的执着。要论这种人际关系的开端就需要追溯到他们的童年时期了,尤其是家庭关系。
我们都知道做父母是一件极其重要而且非常不易的事,但偏偏这样的事却零门槛,没有培训,不需要持证上岗,甚至没有任何规定什么样的人适合做父母,该怎样做。所以经常会有不称职的父母为孩子制造出五花八门的伤害。霍妮认为,神经症就是源于儿童期不良的家庭关系,特别是制造焦虑的家庭会导致儿童混乱的人际关系,从而损伤他们的安全感,让他们感到迷茫、害怕和焦虑。为了自我保护,他们不得不自己钻研出一些应对方式来对付周围那些会让自己产生威胁感的成人,这些方式一旦亲测有效就会导致他们产生依赖,并逐渐将其扩展运用到所有人。虽然这些方式在童年期对缓解焦虑会很有帮助,但在成年后却未必会继续发挥积极作用,甚至变成了对成人人际关系的桎梏,演变为神经症性的人际交往方式。
对此,霍妮提出父母损害孩子的安全感是基本罪恶,当父母让孩子体验到孤独和无能时,孩子就会产生基本焦虑,为了减轻焦虑所带来的痛苦,他们会采取一些防御措施,霍妮将这些措施称为神经症需要。她在《我们的内心冲突》一书中列举了10种神经症需要,而之所以被称为神经症需要,是因为这些需要普遍具有强迫性、过分夸张、极端化、永远无法满足的特征。比如她所列举的对关怀和赞许的神经症需要,有这种需要的人就会为了获得他人的关爱和认可而不加选择地取悦他人,主动迎合他人期望,并不断贬低自己,害怕和别人产生任何冲突,无下限的讨好别人。
另外,霍妮还提出,对这些防御措施的长期使用会逐渐导致三种神经症人格,分别是顺从型人格、攻击型人格和退缩型人格。
顺从型人格者会使用接近人群的交往方式。他们在童年期会过分地依赖别人,强迫性的让父母喜爱和接受他们,长大后,则发展为强烈地需要被爱和被接受,认为任何一种关系都比独处来得有意义。但其实,虽然他们认为只要自己被爱,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却没有意识到这种关系并不是爱,而只是对别人的依附。就像我们有时会看到,有的人即使能够经济独立也不离开会家暴的伴侣,甚至还会用自己赚的钱养这些人,有时即便他们离开也会很快开启下一段雷同的关系,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们并不是在物质生活上无法独立,而是精神生活的难以自立。
攻击型人格者采用的是反对人群的交往方式,他们会用敌意和攻击行为来反抗糟糕的家庭环境,当然也会将这种攻击性扩大到与其他人的交往中,通过攻击和伤害其他同伴来对自己的不安全感和无能感进行补偿,虽然上学期间,会在同学中获得短暂的权威,却无法获得真正的友谊,也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霸凌者们。一般来说,他们长大后,也仍然会通过欺压别人来得到自己想要的,而他们与别人的交往也永远建立在别人会给自己好处的基础上,因此,他们的人际关系总是肤浅、令人难堪和痛苦的。
退缩型人格则使用脱离人群的交往方式,他们会将自己置身于人群之外,回避所有情感,看起来对感情很麻木,因为与别人产生感情会使他们想起痛苦的童年经历,因此他们也非常注重自己的隐私和自我满足,长大后也会找一些不需要与人打交道的职业,如果想与他们交往,无论是做朋友还是做恋人都会有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
虽然霍妮专注于焦虑和病态人格,但却未曾提出有效的改善方案,这也成为她被其他学者所广泛诟病的一点。但对我们来说,综合看霍妮的观点,似乎又让我们为自己不满意的人生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理由,不过在责备原生家庭的同时,也希望大家可以明白人生终归是自己的,找再多别人的问题也不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这也不是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的初衷。心理学之所以强调对自己过去经历的审视,始终是希望大家可以对自己少些困惑,从而对未来少些迷茫,多些勇气,即使我们决定负重前行也可以清楚地知道和选择自己所背负的,希望每个人都能过上令自己满意的人生!
TIPS:文章观点主要参考《人格心理学》(Jerry M·Burger);《人格心理学》(许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