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生活的地方,长大后是否变了模样?
90后藏族青年导演阿岗·雅尔基拍摄的记录短片《回家》,正是围绕故乡展开的,讲述的是一群在大城市里求学谋职的游牧人,阔别故乡多年后,故地重游,回到草原体验生活。
然而当年辽阔无垠的大草原,脚下熟悉的一整片草原都已被沙漠化或正在沙化,那些儿时的记忆似乎寻不见了,所有神明都好像正在远离这片草原。整个游牧人的记忆正在慢慢消亡,故乡的传统生活方式已经发生改变,自己也在变化的过程中渐渐脱轨,变得格格不入。
重回故乡的一次体验好像在指引他们寻找自己的位置,四十分钟的短片让人思绪纷飞,这群人将来何去何从,选择在大城市扎根发芽还是回去重新建设自己的家园,习惯了大城市的热闹和喧嚣,能否适应故乡的沉默和清静?
改变不仅仅发生在草原,中原地区的农村同样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不可否认有些变化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付出的代价超乎了想象。
小时候邻村的河水是一年四季流淌的,附近村民在夏日忙碌了一天之后,带上毛巾香皂到河边洗澡。河水很干净,脱了衣服下去就能游泳,那时候没有太多讲究,男女老少一起洗,没有尴尬和害臊。顽皮的伙伴会用手拍打水面激起一层层水花,有的还会使坏捧一把水直接朝同伴的头上洒去,于是开始用水当武器,互相伤害。
儿时那种简单的快乐没有了,现在那条小河,雨水少的时候都是干涸的,夏季水多的时候也没人在里面游泳了。繁茂的水藻和漂浮的垃圾已经完全占据了水面,根本没有给人留出洗澡的空间。取而代之的是每家每户都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在自家的屋子里独自淋浴。
儿时的玩伴陆续从老家走出来,都在找寻适合自己的城市生活,在城市生活久了,一直在讲普通话,有的人甚至慢慢的忘记方言该怎么说了。我算是守旧的人,不情愿被改变太多,哪怕是在外地上大学的时候,只要有机会还是坚持说方言,不到不得已,不说普通话。在我心里总觉得乡音是一条根,如果连根都没有了哪里还能有未来呢?不理解有些人为何总是刻意的回避说方言,似乎把那当成一种落后的符号,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底细,不愿意承认自己是故乡的人。
故乡的好多美好似乎只是停留在了心中,想要去表达却不能够。就像鲁迅在《故乡》里写的那样——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
习惯了在城市里生活的人,再也回不去故乡,回去了也只是把自己当成一个过客。故乡慢慢变成了一个符号,只是停留在记忆的一角,偶尔在逢年过节的时刻拿出来翻晒。
对于变化的故乡我们没有能力去改变,唯一能够做好的就把她曾经的美好装在心里,用记忆留住那份美好,和那些不知何为故乡的人相比毕竟我们还有回忆,一份沉甸甸的回忆。
李广田那首关于她的诗在脑海萦绕——
乡愁
在这座古城的静夜里
听到了在故乡听过的明笛
虽说是千山万水的相隔罢
却也有同样忧伤的歌吹
偶然间忆到了心头的
却并非久别的父和母
只是故园旁边的小池塘
萧风中
池塘两岸的芦与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