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这部电视剧大概是小尤最近身边看到和听到最多的话题了,特此声明,她既没有认真看过这部电视剧,也不知道电视剧的结局,为什么要聊一聊呢,可能是作为一个上海人的参与感,想要说一说围观群众的感受?
早在《繁花》还没有开播之前,小尤妈妈就提到过它,小尤抓住了两点信息,是关于上海的故事,导演是王家卫。她第一个反应是这部电视剧要扑街,因为还没开播,宣传造势就把这部电视剧抬到了很高的高度,而且是从来没有导演过电视剧的王家卫,这位的电影可是出了名的意识流啊,要说好几十集长的电视剧能行吗?
开播的当天,小尤妈妈完美地错过了第一集,老尤的微信朋友圈里有好几个朋友都说全家一起围观这部关于上海的电视剧。
第二天,小尤在小尤妈妈看错过的第一集的回看的时候,一睹了这部剧的庐山真面目,第一感受是,不是关于上海的电视剧吗,怎么上海话这么洋径浜?而且里面很多演员说话的口型也不对,有点怪怪的,老尤也说:“怎么说的都是普通话呀?”小尤妈妈最大的感受是:“片子的颜色怎么看着像老上海?不像是在拍九十年代。”三个人都参与讨论,对于他们这个小家庭来说,已经是对这部电视剧的最高礼遇了。
后来才知道《繁花》有普通话和沪语两个版本,沪语版在上海卫视播出,比中央台晚了一个星期左右。沪语版和普通话版的感受还是有些差别的,沪语版更有生活气息,不得不说也更加吵吵闹闹,会给人上海人就是这样痴头怪脑,市井阿姨满口胡说八道的感觉,而普通话版更浑厚大气,更显示出某些人物的气派,比如爷叔。
《繁花》的口碑一开始就成两极分化,喜欢的人把它吹上天,不喜欢的人把它踩在泥里,两方互相说对方是巴子,但完全不妨碍喜欢不喜欢的人讨论,这已经是最大的成功。现在这个时代流量为王,东西好不好没关系,只要有流量就行,再好的东西无人问津也是失败的,再差的东西被人骂上千万遍也成了成功,《繁花》没有扑街,而是大丰收,感谢CCTV,感谢上海市人民政府,感谢上海广大群众。
上海是什么样子?或者说那个年代的上海是什么样子,小尤没有发言权,因为她几乎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她去黄河路的次数两只手就能数得出来,对于黄河路附近的图书馆比黄河路的酒店熟。于是小尤采访了下妈妈:“拍得像上海伐?”
“那时候九几年工资才多少?哪有穿得那么时髦,饭店有那么金碧辉煌的?这片子看着就像老上海。”
看来小尤妈妈没把这个电视剧看成是对于老上海的回忆,这是很多人争论的焦点,所以它无所谓像不像,当是个热门电视剧看了。对于小尤来说,这部电视剧更像是贺岁档的爱国电影,所有叫得出名的明星都在上面凑个角儿,上海能叫得出的明星、名人就纷纷在这部电视剧里刷脸,哎呦,今天范志毅出来了,哎呦,里面还有papi酱啊,那某某某有伐?小尤在数人头,原来有那么多和上海有关的名人啊。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上海究竟是什么样的每个上海人都有自己的见解,宝总可是住在上海的上支角,以前住在那里的上海人可能占现在上海人口的几十分之一都不到,怎么能这么多年后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黄河路、孤岭路是什么样子呢?就像这部电视剧的名字一样,只是记得当时的繁华罢了,而回忆总是被美化过的。
繁花开尽后就只剩一地的残花,在枝头时它有多绚烂,凋谢后就有多落寞,世间一切的热闹繁华到最后总会曲终人散,《繁花》可能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