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有遇到困难,你才能够前进,不可能不遇到困难就能往前走的。困难往往会造成人的精神内耗,内耗其实就是希望自己做得更好一点。不用担心内耗,一定会走出来的。”
说真的!内耗的时候一定要去读余华啊!
世界破破烂烂,潦草小狗缝缝补补,一个人真正的成长,背后都是遍体鳞伤。
这个乐呵呵的小老头不止会把悲伤留给我们,还会把对生活的期待和希望也留给我们!
余华的作品,经历过巅峰,也承受过质疑,值得我们反复研读。今天分享余华的6部长篇小说,建议收藏起来慢慢看!
01
《活着》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是我逢人必推的一本书,在豆瓣上85万读者评分9.4,称之为神作都不为过。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活着”的意义。
书中,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从富家少爷到一无所有的赤贫,再到亲人相继离世,命运似乎总是在与他开玩笑,但他却始终没有被击垮。
福贵本是个阔少爷,可他嗜赌如命,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他的父亲被他活活气死,母亲则在穷困中患了重病,福贵前去求药,却在途中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
经过几番波折回到家里,才知道母亲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养大两个儿女。
此后更加悲惨的命运一次又一次降临到福贵身上,他的妻子、儿女和孙子相继死去,最后只剩福贵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但老人依旧活着,仿佛比往日更加洒脱与坚强。
这本书教会我们,即便在最绝望的境地,也要坚持活下去,因为“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一种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活着》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色,他们不仅是时代的缩影,更是人性光辉与阴暗面的真实写照。
通过福贵的一生,我们看到了中国近现代史上无数普通人的悲欢离合,感受到了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渺小与伟大。
也许我们都不明白活着的意义,可是他们,光是为了活着,就已经拼尽全力了。谁都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请务必好好活着。
02
《在细雨中呼喊》
“当我们凶狠地对待这个世界时,这个世界突然变得温文尔雅了。”
《在细雨中呼喊》不仅是一部关于童年的回忆录,更是一次对人性、家庭与社会关系的深刻探讨。
余华通过主人公孙光林的视角,展现了一个充满苦难与温情并存的乡村世界。在这里,童年的纯真与成人的复杂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既真实又梦幻的画面。
他在书中写道:“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
被狠狠的共鸣了,好像随着年龄的增长,身边能称得上真正朋友的人少之又少,于是一个人的生活变成了常态。
会一个人吃饭逛街耳机里放着音乐漫无目的的走着,会抬头看黄昏看落日用相机捕捉每一刻永恒。
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童年经历,理解家庭与亲情的复杂与珍贵。同时,作品中对人性的深刻探讨也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与选择,学会更加宽容与理解他人。
艰苦环境下人性的粗鄙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余华的作品并不刻意为苦难煽情。但越是平凡的苦难越显真实,也更能让人共情。
03
《许三观卖血记》
“世上还有这种人,帮着别人来搬自己家里的东西,看上去还比别人更卖力。”
《许三观卖血记》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许三观为了生存、家庭和尊严,多次卖血的感人故事。
这部作品不仅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更是对人性光辉与阴暗面的深度剖析。余华以独特的叙事方式,让我们看到了在极端困境下,人性的善良、坚韧与不屈。
王安忆评价说:“余华的小说是塑造英雄的,他的英雄不是神,而是世人。但却不是通常的世人,而是违反那么一点人之常情的世人。
比如许三观,倒不是说他卖血怎么样,卖血养儿育女是常情,可他卖血喂养的,是一个别人的儿子……他又不是为利己,而是向善。这才算是英雄。他不是悲剧人物,而是喜剧式的。”
许三观一共卖了11次血,四十年来,每次家里遇到灾祸,他都是靠卖血渡过去的。最后第12次,只想为自己卖一次,却没卖出去,老了,他的血没人要了。
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语言也平实通俗,大半天时间就能看完。
没有《活着》里福贵那么多曲折苦难,也没有福贵所有亲人相继离世、垂暮之年只有一头老牛相伴的凄凉。
年过古稀的许三观的结局也算多了一丝温情,但却都是那个时代人活着的不易,都是小人物在段苦难历史时期磨难的人生,都是小人物一生的命运沉浮。
也是余华继《活着》之后又一本关于活着的书,只是卖血的35块钱越来越不值钱了。
04
《兄弟》
“有些人刚认识就是朋友,有些人认识了一辈子也不是朋友。”
余华总是调侃,自己是靠《活着》活着,因为这本书卖了2000多万册。不过要说余华老师自己最喜欢的作品还是《兄弟》,这也是他最大部头的作品,也是他得奖最多的作品。
《兄弟》讲述了这是两个时代相遇以后出生的小说,前一个是文革中的故事,那是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相当于欧洲的中世纪;后一个是现在的故事,那是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更甚于今天的欧洲。
一个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四十年就经历了。四百年间的动荡万变浓缩在了四十年之中,这是弥足珍贵的经历。
连结这两个时代的纽带就是这兄弟两人,他们的生活在裂变中裂变,他们的悲喜在爆发中爆发,他们的命运和这两个时代一样地天翻地覆,最终他们必须恩怨交集地自食其果。
李光头,一个机智勇敢、敢于追梦的小人物,他的身上既有对成功的渴望,也有对人性本质的坚守;
而宋钢,则是一个温柔善良、忠厚老实的代表,他的命运轨迹让人不禁感叹命运的无常与不公。这对兄弟间的爱恨情仇,是对人性光辉与暗影的深刻探讨。
余华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将历史的沉重与个体的渺小巧妙结合,让读者在笑声中感受到泪水的重量,在绝望中看到希望的微光。
它让我们思考,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如何保持本真,如何在物欲横流中不失人性的温度。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坚守,始终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
05
《第七天》
“我的悲伤还来不及出发,就已经到站下车。”
《第七天》以主人公杨飞在死后七天内的所见所闻为线索,通过构建一个与现实世界平行却又紧密相连的“死无葬身之地”,展现了生者与逝者之间的情感纽带,以及生死之间的微妙联系。
在一个美好的灵魂世界与前妻、父亲、心里的妈妈、邻居等先后到达这个世界的人重逢,死后的人在这个虚无的世界里交谈,回忆,相互取暖示好。
现实的悲苦、生活的贫穷、富贵和权力的虚无与强势、爱情的美好与曲折、亲情的无私和争执,在这个死后的世界里都变成了美好和温暖,所有的人得到了救赎和和解。
余华总把所有的悲剧集中在一个人的人生里,而这本书也是第一次让我觉得“死无葬身之地”这么恶毒的话,竟然充满了温暖和希望,似乎人活着的每一天都成了向死而生的苦行僧。
他以其一贯的简洁、直接而富有力量的语言,构建了一个既荒诞又真实的死后世界。巧妙地运用现实主义与魔幻现实主义的结合,将生与死的界限模糊化,让读者在震撼与感动中,体验到一种超越现实的情感共鸣。
现实的悲苦与挣扎,换来了灵魂世界的友好和善意,看透人间真实,才知道什么是活着,余华老师说“现实比小说更荒诞”,现实的繁杂是永远写不尽的。
06
《文城》
“人生就是自己的往事和他人的序章,时间的洪流推着每个人做出各自的选择,这是一个荒蛮的年代,结束的尚未结束,开始的尚未开始。”
时隔八年,余华全新长篇重磅归来!余华还是余华,他只是不再写活着。
他说:“我们总是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作家那里,读到自己的感受,甚至是自己的生活。假如文学中真的存在某些神秘的力量,我想可能就是这些。”
《文城》的故事发生在清末民初的动荡年代,这是一个充满变革与冲突的时代。
那是个荒蛮的年代,结束的尚未结束,开始的尚未开始,个人的命运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身不由已,别无选择。
而文城,不是一个真实的城市,而是人们心中的一个信念:总会有一个地方叫文城。
整本书分为两部分,前部《文城》讲乱世之中北方男人林祥福携幼女南下寻妻小美的故事。
后部《文城 补》交代小美的身世和离去之迷。两部中间穿插描述了军阀混战、土匪当道的乱世局面。
余华以其独特的笔触,刻画了林祥福、小美、阿强等一系列生动而鲜明的人物形象。他们各自背负着不同的命运,在历史的洪流中奋力挣扎,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暗影。
这本书依旧悲剧荒诞残酷,但和活着不一样了。他不再怪罪时代,不再怪罪人性,不再怪罪命运。
他说这是每个人做出的选择,时代推着每个人做出的选择。
人生不同,选择不同,选择不同,人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