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概念视角下的单元整体教学构型提出的理论背景和现实背景是什么?
单元连接着课程与课时,“单元设计既是课程开发的基础单位,也是课时计划的背景条件”。单元是一种集合,单元组织的逻辑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课程组织的逻辑。泰勒提出了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两种方式,也被称为是“学科逻辑”和“心理逻辑”。学科逻辑的代表人物是布鲁纳,而心理逻辑的代表人物则是杜威。学科逻辑是内容导向的,心理逻辑是活动导向的,这是传统教学设计的两个误区,它们的区别只在于学到了“惰性知识”还是“粗浅经验”。而目标才是单元整体教学的首要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从教学目标出发,统揽全局。
当前,单元整体教学的难点在于如何将素养落实到单元中,要找到统全单元整体教学的具体目标,于是就出现了“大概念”。
2. 在为素养而教的课堂教学转型中,其理论依据与基本策略是什么?
理论依据:乔纳森认为,教育唯一合法的目的就是解决问题,这里的问题是指向于真实世界的问题。“核心素养区别于应试学力的最大物质在于真实性。真实性是核心素养的精髓”。所谓的真实性是指“超越学校价值”的知识成果,也就是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当前提倡的深度学习的内核也是解决真实问题。核心素养的核心是真实性,素养导向体现在课堂转型上,重点是从教授专家结论转向培养以创新为特征的专家思维。而专家思维也是杜威和布鲁纳所强调的。
基本策略:迁移,就是把在一个情境中学到的东西迁移到新的情境的能力,迁移的最终目的是解决真实世界中的挑战,不仅满足于解决学校场景中的学校问题。这里的迁移指的是高通路迁移,知识的高通路迁移需要高端的反思性学习,从而实现有意识的、深思熟虑的迁移。高通路迁移不断形成“具体与抽象”以及“抽象与抽象”交错的复杂认知结构,从而能联结不相似的“具体与具体”,“复杂认知结构”需要通过理解来达成,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高通路迁移,达成创新。
3.如何理解大概念?大概念是怎样提出的?结合您所教的学科或新网师课程,举例阐述一下大概念提出的基本路径。
大概念被界定为反映专家思维方式的概念、观念或论题,它具有生活价值。要理解大概念,就要理解大概念的“大”和“概念”。这里的“大”是核心,而所谓的核心指的是“高位”或“上位”,具有很强的迁移价值。“概念”是大概念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但又不局限于概念。大概念可以表现为一个词、一个短语、一个句子或一个问题。
大概念有三种表现形式:概念、观念、论题。大概念的迁移价值更体现在走出学校之后,把学过的知识迁移运用到生活中解决问题,因此,大概念不仅要打通学科内和学科间的学习,还要打通学校教育和现实世界的路径。
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个识字单元,以4个识字主题“场景”“树木”“动物”“农事”串联起了本单元55个会认字、2个多音字、40个会写字。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识字学词,由此可以确定本单元的大概念就是“识字”,大概念进行迁移就是识字方法的迁移,通过学习识字方法,达到在不同语境中自主识字的教学目的。
因此教学时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汉字规律,运用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归类识字。多鼓励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把识字与写字、朗读等内容结合起来。
识字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这个单元所学的知识不但在实际生活中有用,而且是非常有用。当我们掌握了识字的方法后,当我们遇到不认识的字时,可以通过观察汉字的构字规律来猜读这个生字的读音与意义,在阅读时就可以大致读懂,当我们掌握了方法后,不仅仅运用在语文学习上,在生活中我们同样可以迁移运用。
在这个单元中,可以将“识字”这个大概念下面“形声字构字特点”迁移运用到数学几何题中去,比如一道题目需要做辅助线,我们就可以将这个概念迁移,要如何做一条线,将原来的图形分成两个或者几个怎样的图形,分出来的图形各有怎样的特点,而被分出来的这些图形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
彼此独立又组合在一起,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却又各司其职,我想这就是概念的迁移了吧。这个概念的迁移运用不仅仅在学科学习上,在具体的生活中同样有用。根据形声字构字特点,我可能还会将其迁移到统筹安排上。两个人各司其职,然后再合作共赢。比如想要包饺子,两个人一个调馅,一个各面。最后两个人再合作,一个擀皮,一个包,这也体现了“分工”与“合作”的理念吧。大概念难就难在迁移运用上,从这个学科迁移到那个学科,甚至迁移到生活中的各个角落。
大概念教学要求的就是在真实的情境中,因此,只要是真正的大概念的学习,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是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