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时间没上书店了。因为买书都在当当或淘宝上,只要时间不急,提前下单,不出一周,书就到了,多买几本,可以看好长时间。因急想买张爱玲的《红玫瑰和白玫瑰》,加之无事,就随意溜到《读来读去》书店。
《读来读去》是老牌书店了。没搬迁时就众耳多闻。后迀址新城,扩大的规模,固定的客源让它很快站稳了脚跟。我喜欢它,还因为名字好。读来读去,来去都读,简单顺口。所以逛书店自然是它家。
因是假期,书店一楼里人来人往,不拥挤不攒动,但也热闹。大小学生居多,也有成年人。进去想随意翻翻,不一定买,和往常一样的浏览心理一样。没想到书店的新书全副武装,包装塑封严整紧密,根本不能一窥书本美丽的胴体。书架上赫然立着“严禁拆封”的标版,兴致索然,只能目光瞟视,漫步走上楼去。
上二楼唯一的中心楼梯两边依阶而坐了些许人,有孩子,居然还有两三个大人,翻着应该是打开包装的老书。很是惊讶! 二楼很清静,没什么声响。一个导购很热心地走上前来询问,并帮我找到了要买的书。新崭崭 的,对于顾客来说很满意。但如果不买,你是不能拆开翻看的。随意又转了转。书架的中间一个七八岁的男孩子翻看着书,专心注目;柱子旁边倚靠着一个着军大衣红工裤的老年沧桑男人,举着一本不知名的书,津津有味地看,不知书里的什么情节引逗了他,他发了呵呵的笑声,满脸的皱纹像菊花一样地绽放开来。我忍不住朝他多看了几眼。靠边的几个箱子上坐了看书的父女两人。这几个人看的都应该是老书旧书吧!
此情此景令人慨叹;曾记的前几年偶尔到书店转转,不买书也能翻看浏览书籍。书店看书的人比这多,书店也提供了一些小凳子, 凳子不够还有席地而坐的,沉浸在书的世界里,多吸引人的一幕。最是书香能致远,书香不因人而变香,书味不因人而变味。这几个人就是鲜明的证明。但我们的城市太小、我们的书店太少、网络书店的冲击太多,为了经济效益,商家不得已做出改变,开放的营销策略密闭了,少了文化味,多了几分铜钱味。我想:有意趣开书店的应该不完全是为了金钱吧。在当今纸质阅读日益下降的年代,能坚守着着自己的职业也罢、事业也行、高尚点讲是理想吧,能否改变这种经营模式,让更多的人走进书店,走近书本,为提高全民阅读做一点点贡献。当社会上有更多的经营者能为提高全民文化素养做出一点牺牲时,我们的社会是否又进步了呢?文化共享旁无责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