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能力是人类独有的能力之一,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常说“光想是没用的”,因为反思的结果并不一定有价值,很可能顶多是“感悟”,离“道理”还差十万八千里。
“看法与事实之间的区别”,其实每个人都需要清楚地认识“道理”和“感悟”之间的巨大差异。
并非所有的“感悟”都不是“道理”,但确实在更多时候,“个体经验”往往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偏差。分不清“道理”和"感悟“是很危险的。(好心办坏事的往往都是那些分不清”感悟“和”道理”的人)
“道理”应该是普适的,而“感悟”只来自个体经验。并不是说“感悟”是没用的,只是很多的感悟是有局限的。
只有了解沟通的基本原理,才能避免沦落到“人家说什么就信什么”的境地。一方面,我们倾听任何人讲话的时候,都不应该带着防备、质疑的心态,那样可能会让我们遗漏重要的信息,因为心态会变成有色眼镜,使得我们只能收到过滤之后的信息。但另外一方面,我们最终若是对所获得的全部信息不加分析、不加思考地全盘接受,也同样是危险的,有害的。
首先,成功者其实没有必要、没有义务,也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讲述所有细节。
只要不是在特殊情况下,任何人都没有权利要求其他人讲述事情的全部细节。
其次,几乎所有的成功者在讲述自己成功经历的时候,都会有意无意地夸大自己为成功所付出的代价,夸大自己曾经面临和战胜的困境,夸大自己最终成功的难度。
他们这么做,不是故意的,因为他们都有不同程度的虚荣心需要获得满足,还有一个原因:保护自己。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还有来自观众或者听众的支持。
一方面,大多数人一生都不会领悟到“平平淡淡才是真”的道理。另一方面,很多人在潜意识里希望所有的成功者都是通过艰苦奋斗才获得成功的,因为他们觉得只有这样才能解释自己的“不成功”,才能更为自然地接受自己的不成功。
更为重要的是,就算那些成功者并非有意隐瞒或者有意夸大,他们在讲述自己的真实经历时,依然可能产生种种偏差。
人类大脑具有一个自我保护功能——遗忘痛苦。
事实上,有些时候,成功者的经验没什么用,因为那些经验根本就是错误的,而这一点成功者自己可能也不了解。(站在风口上)
认知偏差:把成功揽到自己身上,把失败归咎于别人或者坏运气。(自利性偏差)
最后,要知道,有些“宝贵经验”即使正确,放到别人身上也可能并不那么灵验。
与其关注成功者,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努力从失败者身上汲取经验。
一方面要多花心细分辨,另一方面,要多花时间真正了解自己,以便能够避开“一概而论,生搬硬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