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魏徵(6)
目录 凌烟阁浮沉录(目录)
有人追求完美,有人追求无为。对追求完美的人来说,凡事无所畏;对追求无为的人来讲,一切都无所谓。处于二者之间的,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凌烟阁廿四功臣排名第一的长孙无忌与排名第三的杜如晦,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典型代表人物,他们充满人生智慧: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完美,凡事尽力而为;而排名在他们之间的李孝恭,则一心追求政治上的“无为”,也同样充满智慧:在堂弟李世民主宰的世界里,自己越无所为,李世民越无所谓,自己安分守己地当好王爷,李世民才能心平气和地去做皇爷。
凌烟阁廿四功臣排名第四的魏徵,一位追求完美的人,也充满人生智慧——他追求的不是自己完美,而是别人完美,魏徵日思夜想的,就是如何将李世民打造成一块洁白无暇,被芳华充满的美玉,至于他自己美与不美,不是很有所谓。
凌烟阁廿四功臣排名第五的房玄龄,一位彻头彻尾追求完美的人,我们本篇的主人公。
从宋安郡守房翼(房玄龄曾祖父),到谒州主薄房熊(房玄龄祖父),再到泾阳县令房彦谦(房玄龄父亲),房家的官儿越做越低,官宦家庭出身的房玄龄,起初并不完美。
但他有一个追求完美的父亲。
房彦谦政治上的起起落落,并没有影响到他教育上的点点滴滴——房彦谦通涉五经,精通国学,房玄龄则很快成长为学霸,经史子集,无所不通;房彦谦工于草隶,毛笔在他手中,除赚钱养家,还抒发情感,房玄龄充分继承父亲衣钵,草书名声在外,豪绘江山,洋洒文字;房彦谦为官清正廉洁,一尘不染,房玄龄做事兢兢业业,面面俱到;房彦谦尊老爱幼,以孝为先,房玄龄在父亲病榻前,悉心服侍达十月之久。
一个精通国学的脑袋,一只工于草书的手,一颗正直无私的心——房彦谦在平凡的岗位上,培养出了不平凡的儿子,他将“追求完美要从娃娃抓起”的教育理念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有劳动就有收获,在父亲的倾心培养下,房玄龄十八岁就被本州官吏举荐为进士(青年房玄龄生活于隋文帝时代,升官、评职称的主要方式是推荐,不是考试,真正的科举制度成于隋末盛于唐)。并被授羽骑尉。
羽骑尉,隋朝武散官的一种,与武骑、屯骑、骁骑、游骑、飞骑、旅骑、云骑并称“八尉”。
有趣的是,房玄龄以羽骑尉入仕,以太尉离世,本是文人骚客的他,却是以小武官开始,大武将结束。
从羽骑尉到太尉,究竟有多远?依照“西游”标尺,大概有五万四千公里,基本等同于从炊事班班长到海陆空三军总司令之间的距离。
羽骑尉虽然官儿小点,对于房玄龄父子来说,却不是很在乎,因为他们追求的完美,不是仕途上步步高升,而是无论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均能干干净净做官,清清白白做人,这样的仕途才是完美仕途。
当然,如果能够干干静静中步步高升,就更加完美。
不过很遗憾,支离破碎的隋朝政府,将房彦谦父子追求完美的心,切割的七零八落。生性耿直的房彦谦,在周边魑魅魍魉的不断打压下,官职逐渐下降,脾气逐渐上升,由生气、生病,直至生命终结。
房玄龄在父亲的病榻前尽心服侍了十个月,在对腐朽隋朝的无比愤恨中,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冰清玉洁的官儿,在冰清玉洁的社会里,才容易冰清玉洁。
可惜没落的隋朝,是一滩浑水。房玄龄智慧地预见到,在隋朝这艘貌似平稳的巨轮下面,暗流涌动,暗礁密布。父亲死了,他对隋朝的心,也逐渐死去。埋葬父亲的同时,也把对隋朝的一点点依恋彻底埋葬。
想明白之后,房玄龄满血复活,走出门去,开始四处寻找。
公元617年,当雄才大略的李世民驰骋于渭河北岸的广袤平原时,大门始终是敞开的,各路英雄豪杰可以随便进出。房玄龄得知消息后,辗转来到渭北,“仗策谒于军门”。
对于人生,他想再试一下。
功是“追”来的,业是“求”得的,吃饱了撑倒在床上,大骂隋朝一千遍,也不能把隋朝骂死,把父亲救活。
只能另寻他路。史书记录房玄龄义无反顾走上“造反”道路时,用了“仗策”二字,气冲斗牛,势撞寰宇,一下子意境全出。
山东士族房玄龄,投奔了关陇贵族李世民。
对于南北朝及隋朝,史学界将社会贵族精英按照区域划分为三:位于关中和陇西的“关陇贵族集团”,位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士族”,以及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江南华族”。
房玄龄祖籍山东,属于典型的山东士族,李世民望族于西北,是不折不扣的关陇贵族代表,两个出身迥然不同,身份判若云泥的人走到一起,却碰撞出了耀眼火花,瞬间将关中引燃,并迅速向全国蔓延!
世上有两种东西,会产生无穷可能,一个是“时”,一个是“势”,二者拥抱接吻之后,英雄被创造。
识时势的房玄龄敲开了天之骄子李世民的门,并毅然决然地走了进去。史书记载,李世民一见到房玄龄,“使如旧识”,瞬间有说不完的话。从此,作为渭北道记室参军的房玄龄,在李世民的心中,扎下了根。
渭北道记事参军,就是军队领导秘书,名声横溢渭河流域的房玄龄,怎么到了李世民那里,却成了普通秘书一枚,李世民是不是眼睛出了问题?
李世民的眼睛没有问题,是他的手“出了点问题”:赋予无限小的记室,以无限大的权力。当官不能只看位置,还要看实质。而且,李世民当时也是个小官儿,还没有正式编制,手里的确拿不出什么诱人职位。
不过房玄龄看上的是李世民这个人,不是他手中的职位。人是天(时势)造出来的,职位是人造出来的,对即将追逐完美人生的房玄龄来说,人造不如天造。
房玄龄积攒的各项才能,开始逐一展现。
唐军每攻取一处城池,房玄龄便开给遍地找人,不过他不是帮自己找女人,而是帮李世民找能人。房玄龄搜寻能人的工夫相当了得,只要人没死,都能被他找到。而且一旦找到,不管当事人是多么的宁死不屈,有多么的忠于旧主,在房玄龄面前统统不好使。
房玄龄究竟有什么独门秘决,能让那些有才能的人,毅然决然地与旧日世界划清界限?
因为房玄龄始终怀着一颗谦卑的心,为才子俊杰们描绘出了一个光辉灿烂的未来。
除了为李世民找寻能人之外,房玄龄还有一个特殊身份——枪手。作为李世民的“御用”执笔人,只要领导有召唤,立刻拿出神笔,什么战争檄文、军事奏章、来往书信,从来不打草稿,一气呵成,而且表意准确,刻画精确。位于战争大后方的李渊看了连连称奇,真乃神来之笔!
找找人,写写字,对于房玄龄来说似乎仅是冰山一角。知人善任的李世民果断精测,行伍出身(羽骑尉)的房玄龄,军事才能一定低不了。
什么是学霸?就是当你面对数学考卷,咬指头、吮笔头、费力伤神时,他却早已做完,放下笔、离开凳、有氧运动去了;
什么是完美学霸?就是你面对数学考卷,咬指头、吮笔头、费力伤神时,他却早已做完,翻过来、覆过去,疯狂检查,不考满分誓不罢休。
房玄龄是军事斗争领域内的完美学霸。
追求完美的房玄龄参与军事行动后,针对一个问题,能想出数种解决方案,却不知道哪种方案最万无一失。
因为他认为哪种方案都不够完美,于是在房玄龄一连串的痛苦纠结中,杜如晦适时出现。房玄龄一下子看上了杜如晦,杜如晦立刻瞧上了房玄龄。高山流水,知音已现,二人一拍即合。“房谋杜断”四字成语也终于凑齐。
房记室谋略过人,杜参军果敢勇断,李世民喜笑颜开。
完美主义者房玄龄与现实主义者杜如晦的有机结合,是上天送给李世民的最好礼物。从薛举到薛仁呆,从刘武周到宋金刚,从王世充到窦建德,从刘黑闼到高开道……。历史走马灯中的人物越来越多,但房、杜二人的茶,却从来没有凉过。
借助房玄龄与杜如晦的完美配合,李世民建立了不朽功勋,他忽然觉得,原来不敢想或者没有时间去想的,现在必须抽时间想,他也隐隐约约感到,自己的未来身份绝不应只是一个王爷,至于是不是心中的那个什么爷,他有点吃不准。天上的环境他不太熟悉,只能去问地上的一个人。
公元621年,洛阳城破,被俘的王世充被押往长安,李世民走进洛阳城,短暂安顿之后,便带着房玄龄微服出行,去了一个月白风清的地方一一玉青观。
仙风道骨的老住持王远知,一见面没有丝毫寒暄,直截了当嘱咐秦王:为了国家,请时刻注意保重龙体。
远知——知远,大家都是文化人,一点就透,李世民闻听王道长的话后,也没有再做停留,拉起房玄龄的手,忧愁着离去——当幸福忽然来临的时候,人们在狂喜之余,难免会患得患失。
隋朝陪都洛阳被李世民踏在脚下,他正是凭此丰功伟绩,被兴奋至极的李渊创造性地加封为“天策上将”。
李世民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到达长安后,并没有主动向皇帝父亲要权,也没有直接向太子哥哥发难,而是悄悄地与房玄龄、杜如晦一起,搞起了文学馆。
文学馆,顾名思义,就是研究文字典籍,探讨主谓宾、定状补科学用法的民间机构。
只要喜欢文字,有点功底的,又没有什么政治野心的,都可以进来。
但太子李建成执著认为,所有进进出出文学馆的人,都是在做秀。
李建成准备出手了。
他告诉父亲李渊,天下需要以武攻,以文治,现在大唐的领土越来越广阔,迫切需要文人志士走出京城,到外地任职。秦王李世民开办的文学馆中有许多文人,特别是房玄龄与杜如晦,最适合外调。在外地开花结果,比挤在京城里争奇斗艳,要幸福的多。
心情复杂的李渊,最终接受了太子的建议,将李世民的心腹一个个调往外地。
倘若李建成将事情做绝,踢走房、杜二人的同时,也将长孙无忌与尉迟恭一脚开射,抑或房玄龄与杜如晦,某时不约而同吃了点什么,默默消失于孤寂角落里时,历史很有可能被瞬间改写。
公元626年中,东宫与秦王府的矛盾彻底激化,李建成刀已在手、李世民箭已上弦。长孙无忌与尉迟恭则偷偷去了远方,将不愿牵涉太深的房玄龄、杜如晦强行召回长安。
紧接着,玄武门那点事儿发生。
上一篇 魏徵(6)
目录 凌烟阁浮沉录(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