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先奉上Andy名言:【一次准确的带拆需要在许许多多点上一丝不苟的完成,而一次跑偏的带拆,可以有千千万万种跑偏的方式。】
上次我们说的是没找准“适用范围”,今天我们再说一个例子,与适用范围相比,这次跑偏的原因简直像凉拌菜里的两滴香油,很少,但很关键。先看片段。
还是《让你和孩子更贴心》这本书里的片段。这个片段否定了传统的赞赏行为——以“你信息”开头,强调“你做了什么行为”,做的很好。片段认为这种称赞让对方感受到你希望这一行为重复出现的愿望,是一种对被称赞者的操纵。
那作者认为怎样是好的呢?作者说用“我信息”表达更好,可以让被称赞者更多的关注称赞者此时的感受。于是拆书家就带着参与者练习“你都可以烧鱼了,真好,我特别开心。”。然而你不觉得这个很奇怪么?开头不是还是被称赞者的行为么?只因为一句“我特别开心”,被称赞者就不认为你对这个行为有强烈的期待了?差别有那么明显么?
正当我有这个疑惑时,拆书家给参与者读了书里的另一个例子让大家体会。例子的场景是你的孩子下午在厨房做点心后收拾的很干净,你回到家后看到了会怎样称赞他。书上给出的答案是:“晚上我开始准备晚餐时,发现厨房收拾得很干净。我很感谢你,因为我不必花时间去清理它”等等!有没有发现,这句话也有个“因为”,为什么和片段里那句都有“因为”?我们看下这两句的结构,他们基本是一样的。最开始是一个行为,然后我因为这个行为产生的情绪,最后,为什么这个行为让我产生了这个情感,“因为”我的某个需求得到了满足。
称赞=行为(产生情感的外在刺激)+情感+需求(产生情感的自身原因),这样的公式不但让行为不再是称赞的全部,提出了称赞是因为称赞者的正面情感,而且指出了这个情感的来源,因为自己的某个需求得到了满足。这个公式让称赞变成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共享,而不只是对下次的期待。就像作者在最后一段说的,既避免了称赞带来的负面问题(“控制” ),又将自己最真实的感觉(有原因的)告知被称赞者,和被称赞者分享自己的快乐。
你看,就算只是一个例子、一个“因为”,在片段里都会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把带拆做到“点儿 ”上,当真每一个细节都不能马虎。如帮主所说,拆书是一门专业技术,要用严谨认真的心态和方法研究使用它。
版权声明:允许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来自简书作者“拆书家Andy”】。
关注我的公众号,请搜索:“AndyStudying”或“Andy学习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