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相远也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 孔子说:“人们的本性是相近的,后天的习染使人们之间相差甚远了。”
“习”不仅仅是学习,还是接触、练习、熏陶。
每个人所接受的信息,每天练习的内容,每天被熏陶的氛围,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化。
我们要更多的相信,能力的获得是后天的训练和努力的结果,而不应简单的把它归结为天赋。事实上,修习可以改变命运。
上智下愚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译文: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人是改变不了的。” (知同智)
孔子说有两种人没办法教导。一种是上知(智)——最聪明的人、最厉害的人,一种是下愚——完全封闭的人。
“不移”的意思是改变不了他。
孔子见过老子。不过,对于两人见面的情形,道家的描述和儒家的描述不一样。但无论是道家写的,还是儒家写的,都能令人感受到,孔子对老子是非常崇敬的。
孔子说:“我知道鸟怎么飞翔,鱼怎么游弋,动物怎么奔走。但是龙,乘风云而上九天,我无从可知。今天我看到了老子,就像见到了龙一样。”
孔子想去对老子谈礼、谈仁、谈智,完全说不动他。老子说:“以前讲那些道理的人骨头都腐烂了,现在你还在说这些。世界之所以这么乱,就是因为有这么多人讲智、仁、勇。”
孔子将老子称为上智,面对老子,孔子无处使力。上智都有自己所领悟的道,无法改变。
下愚是完全封闭的人,对自己认知以外的一切事情完全不听。他只是对自己所经历的,自我论证,自我循环。有时候他们还很得意,会嘲笑那些一直在学习和成长的人。
这句话很有可能是他当时对很多人感到很失望,是对无法改变的老子、无法教导阳货而发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