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琅琊山之行是从阴雨霏霏的宿州开始的,本打算六点准时出发,九点多可以到达目的地。同行五人,人多事情便多,周周转转到正式出发已经八点半了。一旦出发,路上是不能确保“一路顺风”真的可以实现的。果然,就在行程的三分之二处被四公里外的交通事故堵在路上。所以,本来三个多小时的行程因为意外的状况走了六个小时,路上的焦急心情可想而知,好在对欧阳修的琅琊山还有满满的期待,没关系,为了拜谒一代文宗与他的山水,这一程经些山重水复又何妨呢?
从高速下来走了几十公里的乡间路程,小路曲曲折折,村落与路边曲转向前的树木让我感觉似乎要去寻访一处世外的桃源。一段乡路结束以后,豁然出现在眼前的是林立着现代楼区的城市。奇怪!这里的城市却分明没有僵硬的棱角和拘谨的表情,一股淳朴的自然之风迎面而来,好像邻家不加修饰却芙蓉满面、笑语盈盈的婶娘迎了上来,便觉得这里仿佛是故地了。
小城中大约走过七八个红绿灯,在一环岛转过之后,琅琊山景区便呈现眼前。从琅琊山的北门外,风景已经开始:踩住有着朴素图案的鹅卵石与青石铺成的人行路,与古树苍植擦肩,心底涌起的探古寻幽之情融住这里的山水草木和人文古迹一并展开来……
我在心里默诵着“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此时,我站在琅琊山的脚下,抬目远望,琅琊山伯怀抱雍容,拥住树木丛生,修竹密布,聚合天地精华,育出这蔚然之气。
“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山水相依,是大自然的阴阳调和。琅琊山之于酿泉,是踏实而亲密的依傍;酿泉之于琅琊山,又是温柔而绵蜜的陪伴。正是“水落而石出”之时,虽然山间溪流多见露石,但山水并无半点干枯之感。一路向山上前行,泉水就在左右,无论是淙淙向前的,还是静静一湾的,都是清澈可以见底,又蓄养着或一点或一丛绿意的。还有那或从山石间或从小桥旁飞溅出的水花,漱漱而下,一丛欢悦。其旁的草木更绿了,石也更青了!可惜此行并容不得我漫卷漫舒,仓促中竟未见所谓“酿泉”处,大概是在醉翁亭旁吧!不过这些水像是山上来的,而醉翁亭并非在山上。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是不是应该有一醉卧的欧阳先生塑像容我来怀想,对照?没见到!“醉翁亭”是一个以此命名的小建筑群,南向的总门进去是一小小院落,大致四五平方的样子。刚踏进院门,一阵沁人心脾的香气扑鼻而来,原来是左手边南墙跟下栽着的几株腊梅发出的清香。从右手边一西向的门进去,左侧拾级而上一米多高便是“醉翁亭”了。山石古木掩映下的“醉翁亭”古朴秀雅,隐隐约约仿佛透出六一居士的气质。醉翁亭后是“二贤厅”,是滁人为纪念曾知滁州的王禹偁与欧阳修所建。向西穿过一门,是一小院,再向西穿过一门是“古梅亭”,院内一株古梅,主干苍古,枝头繁密,此时正开着白色的小花,淡淡梅香,香远益清。向南出此院,迎面所见是暗香亭,亭两侧柱子上刻有林和靖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绕着此亭的是一环形水池,水中放着几个水缸样的器物,似乎还有去年的残荷枝叶。红鲤或聚或散,游来游去,完全是悠然自得的样子。心想要是夏季,这里会更有一番动人景致!“暗香亭”向东穿过一门是“意在亭”,取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篇文章寄意其中,“醉翁亭”小风景群到此也便接近尾声了,再向东向南过门一转,又到了刚入总门时植有几株腊梅的小院子。出了总门,恋恋不舍回望之际,几支腊梅透过镂空的院墙斜逸而出,我猜想,多少清风明月的夜晚,滁州的那个太守是不是也似这经冬历寒的腊梅,饮孤独苦辛化成这清影寒香?
出“醉翁亭”向西行,有“同乐园”,因为赶时间,未进去观览,后续吧!从“同乐园”折回,从竖刻的“琅琊山”石碑旁取道正南,行走三四里的样子,穿过“峰回路转”门便到了“蔚然亭”,“蔚然亭”旁是“深秀湖”。租一条小船在湖中踏船而行,似在大自然的襁褓里了。湖中,几只小船从湖堤的一个拱口出出进进,湖心亭和堤上的人们也边漫步边观赏这湖光山色。山、树、亭、人的影子倒映在水中,随着小船儿激起的水纹一漾一漾的,灵动了许多,自在了许多!
“深秀湖”并非琅琊山景的最后一站,但泛舟半小时之后,已经是下午五点多了,为了能在晚九点赶回家,第一次琅琊山行只能这样带着小遗憾结束了。
心里已经打算第二次山行了,期待怦然心动的某个夏季吧!
2018年0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