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鬼子烧杀抢掠恶行大家都知道不少,人民群众的英勇斗争也是耳熟能详。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于暴行我们理解地足够多,而对于沦陷区百姓“亡国奴”般的生活,了解的并不是太深刻,尤其是在心理上、情绪上、精神上的焦虑和伤害,学界虽也有研究,可进入到大众视野的还是较少,就算有,可读性未必符合你的期待。
《劫后“天堂”》是写抗战沦陷后苏州城市生活的一本书,一开始我对这本书是抗拒的,毕竟书是对特殊时期社会细节的描写,学术价值即使不低,可对于读书爱好者来说,读起来是比较吃力的。但是作者巫仁恕的文笔,超出了我的想象,用网上的话说,这是一本“扣人心弦、文笔俱佳”的学术读物,非常适合历史爱好者和社会学爱好者。
众所周知,苏州位于江苏,明清时就是富甲全国的商业重镇,近代上海开埠,优越的地理位置让苏州受上海影响很深。上海是全国最大的城市,把它作为沦陷城市的观察样本,难免代表性不足,因此对苏州的观察和探究,其代表性就显得比较强了,再加上档案相对充足,把苏州从天堂到地狱的过程给记录下来,很容易引起国人的共鸣。
作者选取了四个侧面,分别是茶馆、菜馆、旅馆以及烟馆,烟馆就是抽鸦片的地方。这些地方很好理解,因为再怎么乱都得吃喝吧,有条件的人要住店吧,至于打听消息,茶馆中的谈资比报纸快多了。时至今日,绝大多数人的人情往来、商业谈判、信息沟通等,都是在这等地方完成的,人的表现和心理状态,能代表一个时代的精气神儿。
作者通过四馆的运营、人员的变动等方面,考察出来沦陷区部分人的消费能力和微妙的心理。虽然表面上强作镇定,实际上内心是惶恐和不安的,在这种焦虑的支配下,大多数平民的心态是“过一天算一天”,内心深处是对身家性命的担忧和对未来的迷茫,只能寄托在休闲业,来排遣心中的苦闷。这种微妙的心态,在当时的报纸上,也能感受得出来。
这本书的很多描述,十分符合我们的印象。比如苏州被占领后,日军进行了烧杀,百姓逃难、人就骤降,在城外的广大乡村,国人进行了游击战,日本人只能把城市作为据点进行统治。之后,日本人扶持少数汉奸成立了“自洽会”,对秩序进行了恢复,有些百姓难舍家园,又回到了苏州城。再之后,“维新政府”成立,苏州成为江苏的“省会”,在政治因素影响下,又一部分人口涌入,苏州一度显得很“繁荣”。
大家可别以为是真繁荣,伪政权的“省会”,“达官贵人”肯定不少,他们的“消费能力”也低不了,在“消费”的“刺激”下,表面上看“需求”增加了,实际上这种经济结构是畸形的。另外,作者通过描述街头乞讨人员的惨状,强调了畸形的繁荣掩盖不了广大老百姓水深火热的真实惨状。
日本人成立伪政府不是来做好事的,而是继续为侵华服务的。比如,在薄弱的财政基础下,为了补足财政缺口,伪政府也乐意看到茶馆、旅馆、菜馆的畸形繁荣,毕竟可以“放水养鱼”,等猪肥了再宰,也是扩大收入的方式;伪政府最人神共愤的一点,是扩大了鸦片的公卖规模,同时开办戒烟事业。大家没看错,一方面鼓励老百姓抽鸦片,一方面又提倡戒烟,不管抽还是戒,烟民都是要花钱的,不管如何伪政府都是赚钱的,典型的又当又立!
这本书记录的日本侵华下苏州城市生活真相,可以那些美化侵略的少数败类闭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