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儿子5点不到就到家了,早上出门时候,他说要8点离开学校的,结果没有做到,我的第一念头是“孩子对自己无法8点回家这件事有没有失望。”
于是我问道“这么早回家,怎么了?”
“无聊。”
“无聊?”
“嗯,呆在学校无聊就回家了。”
我脑子跳过的念头是,我担心自己不了解孩子的状况,无法帮助他,这个念头让我产生了一丝焦虑,从倾听状态中出来了,于是我说“怎么无聊呀?”
儿子马上察觉了我的那丝焦虑,回答说“无聊就是无聊,有啥好说的?”
我也觉察到自己有些不知所措,当发现自己这个状况后,平静就再次来了,我说“是呀,无聊就是无聊,有啥好多说的,烦死了。”
儿子不吭声了。
我很想问一下孩子今天做不做作业,想知道他无法8点回来会不会对自己失望,但是,脑子中的念头是,儿子会不觉得我关心他做不做作业呢?这样做会不会让儿子有些压力呢?这些念头让我有些不敢提出这个问题,最后我还是跳了出来,但是我能察觉我还有一丝紧张并没有完全消除。
“你今天还准备写作业吗?”
“不写。”儿子情绪有一些波动。
“你没有按照预期8点回来,会不会有些失望?”
儿子没吭声。
我拍了拍他没有再继续。
儿子开始打游戏,打游戏的过程中儿子情绪比较激动,说他要完成一个任务,需要连赢5次,在学校里已经尝试过来一次,赢了4次,到第五次输了,现在他要在尝试一次,然后,他开始认真地打游戏,结果又是赢了4次,第五次输了,让儿子气得爆了粗口。
后来,儿子又试了一次,又是相同的结果,儿子开始骂游戏公司,然后没精打采地趴在沙发上像一个泄气地皮球。
我在儿子旁边充满同情地说“又输了?这些游戏公司太可恶了,他们是利用挫败感,让我们心甘情愿地给他们送钱,汗无论做什么都必须面对挫败情绪呀,不然啥事情也做不了,连打游戏都做不了呀。”
没想到我这段话一说,儿子马上有了精神,从沙发上站了起来,高兴地说“我要越挫越勇,继续奋战。”
我真地是苦笑不得,儿子倒很开心,重燃战斗,前面4局很顺利,第五局又来了,他说“妈,帮我祈祷,让我能过第五关。”
我“我才不祈祷呢,让你体验百抓挠心的感受。”
儿子“你还是我妈吗?我可是一直被这个念头控制着呢,难受地要死。”
我“哦,原来你一直想着这件事,啥事也做不了呀。”
儿子哈哈地笑了起来,然后又开始了挑战,结果又输了,儿子情绪不好,但是,没有像上次那样完全萎靡,又开始了挑战,结果又是第五局输了,儿子一边生气一边再次开始,结果总算过关了,他开心地不得了,马上和我分享。
我马上用夸张地方式表达了喜悦。
然后,儿子开始刷视频,到了9点我说去洗澡呗,然后,就不理他了,我心中的想法是他一定不会去,结果他竟然去了。
10点我说“睡觉吧。”心理想的是他肯定不搭理我,结果儿子说“好。”
我都惊呆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儿子说“你不敢当吗,我今天这么听你的话。”
这句话更让我惊呆了,他竟然这么开心地说,愿意听我的话。
我“是呀,我都快受宠若惊了,吓死我了”
儿子开心地笑了。
我发现这段时间儿子对我的依从性在提高,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我以为青春期孩子的依从性只会越来越差,怎么反而变好了呢?看来关系是一切沟通的基础啊,想要帮助青春期孩子树立规则,并让这些规则保护他,那么首先需要有良好的关系,以及孩子对家长的信任,并且孩子相信家长无法控制他们,只能提供参考,这样才有可能帮助他们。
然后,我和儿子说“你今天有啥收获?”
儿子“没有”
“我看到了你没有被游戏挫败地情绪控制”我说到这里儿子笑了。
我继续说“你没有被挫败感控制,一次次地和自己的挫败感相处,一次次重新调整,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收获吧?而且你还体验了,计划无法完成后的失望,紧张,自责等情绪,这种体验又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
儿子不吭声了,没过一会儿就睡着了。
我发现要表扬孩子很难,而且表扬也是一种标签,也可能让孩子和某一种特定地特性建立起链接,但是,让孩子看到收获,无论今天怎么样,是成功还是失败,我们总能从中收获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