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问他乡与故乡》有感
这一生会有故乡几处,良师益友,知己二三,确是幸事。季老写他留学德国十几年,烽火战乱,硝烟四起,法西斯氛围弥漫,饥肠辘辘的求学之路。哥廷根的春丽夏艳秋实冬静,漫步在山径密林中惊鸿一瞥惊走觅食的小鹿,吱呀歌唱的小鸟,四季轮转,碧草如旧,亭榭犹新,却也掩不住局势之瞬息万变,物是人非,满目疮痍。艰难的学习环境下,得益于博士导师的严谨苛求及自我对语言的天赋,研究梵文和巴利文颇得赞赏。德国人对待学术可谓执着,对待职称评定乃实至名归,值得中国学习。即使是普通的德国家庭妇女,也熟知古典音乐,欧洲史等,文化的精髓与传成为国人之涵养。季老离开祖国时,身后几乎是没入海洋,废墟残垣的故土,因此抱定信念,学成归国,报之深情。
我喜欢季老笔下的北京城,站在景山高处或北海白塔,纵目南望,红墙中的黄琉璃瓦屋顶,在阳光中闪出金光,仿佛在那里波动,宛如一片黄色的海洋。在黄昏时分,西单一带,街灯并不辉煌“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别有韵味。耳听铿锵清脆,悠扬有致的京腔,如闻仙乐。小胡同儿,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四合院,北大的未名湖,西府海棠一团锦绣,榆叶梅繁花满枝,倒比我记忆中美上万千。我行走在胡同深处,安居清末太监置办的四合院中,去往人生嘈杂的后海,某一天起了个大早登上景山最高处一览晨晖中闪耀的故宫。多么欢喜能够感受到古建筑古文化的沉淀,岁月沧桑,屹立不倒,仿佛在诉说着宫墙内外的轶事。我十分珍视,足下每一块方砖,它恪印着兴衰荣辱。今天的城,风清气朗时还能欣赏到岁月恩赐的美景,雾霾天连呼吸的空气都是灰黑的尘粒,不也是叫人失望。或许我尚不能理解现在帝都的魅力!
孩提时,求学路,工作后,去过的很多地方,足印映入心底,便成了故乡,相遇的许多人,过客往矣,而你们留于心中,便成了知己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