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总说,世界很大,你想去看看。
从出生开始,世界就在你眼前了,你又看过了多少世界?
早上起来看到一篇文章《看了黄磊的女儿,我才知道见过世面的孩子有多厉害》。对于黄磊女儿最深的印象就是在《爸爸去哪儿》中那个懂事又有点善感的小女孩,当时就觉得她的成熟超过了她的年龄,但是在退出《爸爸去哪儿》的荧幕之后,想不到她的生活竟是如此得不一般。
一个年仅12岁的小姑娘,一口流利的英语,能弹钢琴,能自己设计裙子,更能够在这样小小的年纪登台表演话剧。
想想自己的12岁在干嘛,什么都不会的在学校里只知道好好学习吧,可是还比不过别人一边玩一边学。
所以,一个人对世界的见识,究竟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呢?
一、不要把出生背景当做你的借口
记得2017年北京高考文科状元的一席话当时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在这样的年纪,就能对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以及社会有这样清晰的认识,的确难能可贵。这样优越的生活环境,是他与生俱来的优势。由此,很多人也就疑问难道真的寒门难出贵子了吗?
不久之后,河北高考状元的一篇感谢贫穷的文章,又再一次在网上激起了层层波浪。贫穷真的值得感谢吗?谁会喜欢生来贫穷,只是当命运之轮砸中你的时候,逃无可逃。
所以,她所感谢的不是生活带给她的贫穷本身,而是贫穷之后所带给她的信念。
出生会对你的生活有影响吗?一定会!当有钱人家的孩子出入于重要场合的时候,也许生于农村的孩子正在农田里与大自然为伴。但这是影响人生的必然因素吗?肯定不是!
在这漫漫人生路,别人都帮不了。出生背景只能是一时的垫脚石,不会是一世的助力。
二、看不了世界的你,请你多看书
回想自己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没有去看世界,也没有多看书。
高中的时候,理科成绩比文科成绩好了100多名,按常理来说,我铁定应该是一个理科生,但是我却选择了文科。
一方面,刚进高中的时候选择了英语特长班,没想到最后就是文科重点班了,像我这样一旦适应下来就不愿改变的人,又怎么会愿意再去换一个班;另一方面,虽然当时理科成绩好,但是综合下来还没有好到能够进理科的重点班。高中就读的也是我们市里的重点高中了,尤记得当时设置的重点班比普通班都多。综合以上各种因素,就在文科班一直学到了参加高考。
在此读书期间,包括后来一直到大学,我始终认为我不具备一个文科生该有的天赋,我是一个理科生的思维头脑。
直到现在,读了研究僧,在坚持每天的阅读之下,开始看到了不同的人,不同的世界。在阅读之时,脑海里面匆匆而过的知识,也许就在日后的某一个瞬间喷泻而出。
高尔基说“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也对我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
作为一个二十六岁依旧穿梭在校园里的人,不仅是作为一个学生,更是作为成年学生中的代表了,需要担当的方面也越来越多。
试想,当专业课老师拉住你想和你讨论一些专业方面的知识,冷不防就抛给你一个知识,而你却只能说这方面我还不是很清楚。这是让人多么尴尬的瞬间。老师下次还会想继续和你讨论吗?
除开专业课知识不说,当与别人聊天过程中,你却只能做一个闷声不响的倾听者和附和者。当然,当朋友需要倾诉的时候,的确做一个倾听者就可以了。如果朋友需要的是建议呢?此时此刻的你,搜寻脑海中所有可以用到的东西,却发现只能是就这样吧。
刘震云在《一句顶万句》中举了几十个小人物的事例,他们中的多数原本毫无关系,却常常因为别人的一句话就改变了自己或是别人的一生。
话语的力量有多重,重到有时候一句话就是一生的惦念。
见过世面的人,会考虑所看、所听的所有一切对自身的价值,会在感性之余加入理性。而非,人云亦云。
三、看得了世界的你,请你多出去走走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已经被说烂了的一句话,但是依旧总是有人在说,这是为什么?
因为有太多人,被禁锢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难以看到真正的世界。
学生时代,说没钱。工作以后,说没空。这就是所谓的日常恶性循环。
大学期间,两个大学室友为了完成去武汉的约定。买了最便宜的火车票,在火车上过了一天一夜,而且还是硬卧。凌晨还在微信群里发消息过来说累死了,嘲笑她们,两个傻瓜。可是我到现在都还没去过武汉,没进过武汉大学的门,没看过他们学校的樱花,没吃过正宗的武汉热干面……所有关于武汉的我没做过的事,她们都做了。
一个在上海工作的姐姐,每月拿着令人羡慕的高薪,天天熬夜到凌晨一两点。她应该就是别人口中用最贵的眼霜,熬最晚的夜的人吧。但即使在这样繁忙的工作之下,她依旧做了计划和同事去北极三天两夜游。要知道曾经在香港读研期间,她作为交换生去了欧洲,于是将欧洲全部游遍,有些地方更是去过又去。也许就是这样看过世界的人,真的是很难再将脚步停下了。即使生活工作再繁忙,只要世界没走遍,就还是在她脚下。
作为一个女生,尤其需要去看看世界。看了世界心胸更为宽广,看了世界不再遇挫一蹶不振,看了世界也会去拥抱更为广阔的世界。
不要总说时间太紧,不要总说来不及。都还没有尝试,又何必急着去否定。
编辑 / G.T
图源 / 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