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朋友认为,我修行,我保持情绪稳定,我忍让,我遇事不争不抢,这样在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当中,我肯定处处被动,处处吃亏呀。因为在一个单位里边,我把自己修行的比较好,我不争我不抢了,我退让了,但是别人没有修行啊,别人还是照样的去争名夺利啊。如果这样的话,那么我在竞争中就落后了。另外长此以往别人看你处处都不争不抢的,老实好欺,软弱无能啊,就容易成为被人欺负的对象。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啊。一个不该你做的事情交给你干了,你完成了又交给另外一个事情,你又完成了。长此以往,你的工作量会不断增加。别人欺负你了你也不还击,慢慢的从小的欺负到大的欺负到原则性的欺负,甚至影响到你的朋友,你的家人怎么办?还有,就是在家庭当中也是这样啊!你修行了,可是爱人没有修行啊。你处处退让了,可是爱人反而因此而得寸进尺怎么办呢?你可能会忍到忍无可忍无可再忍的地步,那大火一下爆发出来,不是矛盾更大吗?所以感觉修行太吃亏了,这怎么办呢?
第一,善良不等于软弱。你要明确一个概念,善良不会被人欺负,弱小和愚蠢才会被人欺负。善良和弱小、愚蠢不是一个概念,不是一个名词。你可以很善良、很强大、很智慧。修行不是要让自己一味的忍让,不是要让自己变得懦弱无能,而是让自己变得更智慧、更强大。但是这种智慧和强大始终散发着善良的光芒。懦弱是因为自己太弱小而不得不让,谦让是原本自己的实力完全可以得到却大度的退让,这是两种不同的境界,不要混为一谈。
第二,宽容是一种境界。从前,寒山问拾得说:“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乎?”拾得答曰:“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佛陀时期,有一位大弟子叫做“富楼那”。有一天,他向佛陀报告,他要到印度西部输卢那去弘扬佛法,度化输卢那人。佛陀说:“输卢那人性情凶暴,好勇斗狠,他们当面骂你、诋毁你,你怎么办呢?”
富楼那说:“世尊!他们骂我、诋毁我的时候,我心里会想着:这些输卢那人很有智慧,对我很好,只痛骂我一番而已,因为他们可以用手打我、用石块丢我呀。”
佛陀说:“如果他们用手打你、用石块丢你,你怎么办呢?”
富楼那说:“世尊!他们用手打我、用石块丢我的时候,我心里会想着:这些人很有智慧,对我很好,只用手打我、用石块丢我而已,因为他们可以用刀杖来伤害我呀。”
佛陀说:“如果他们用刀杖伤害你,你怎么办呢?”
富楼那说:“世尊!他们用刀杖伤害我时,我心里会想着:这些人很有智慧,对我很好,只用刀杖伤害我而已,因为他们可以把我杀死呀!”
佛陀说:“如果他们把你杀死了呢?”
“世尊!如果他们杀死我,我那时会想着:佛陀教导我们要厌离身体这个臭皮囊,现在这些输卢那人很有智慧,对我很好,帮助我解脱这个朽败的身体,我实在要感谢他们。”
佛陀听了富楼那的话,赞叹道:“善哉!善哉!你能够忍辱而柔和,你有资格去输卢那的地方度化众生,使他们达到灭苦的目标。”
后来,经过他的度化,在输卢那的地方,他建立了五百个精舍,使好多人都得到了正法的利益。
当然,这些大德的境界是我们初步修行的人远远达不到的,我们经常说宽恕,宽恕要先宽而后恕,只有在我们平时把自己的心胸养得很宽阔,我们才能够容得下事情。
第三,退让是一种智慧。我们常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在有些事情上,我们忍了让了,往往给我们带来的是有更宽阔的人际空间,更宽阔的未来空间。在此刻,虽然我们好像是利益上受损了,但是在更大的时空背景下,我们有可能反而会成为获利的一个助缘。
老子的老师常枞弥留之际,老子前来探望,并讨遗教。常枞问道:“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说:“还在。”常枞又问:“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说:“没有了。”常枞紧接着问老子:“你知道什么原因吗?”老子回答说:“舌头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的柔软,牙齿不存在,是因为它的刚硬。”常枞听了老子的回答,非常满意地说:“正是这样啊。天下的道理都在这里了,我还有什么可以再告诉你的呢?”所以老子的道德经通篇所讲的就是这种守阴至阳的道理。懂得谦卑,懂得退让,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以其无为,而无所不为。
第四,不争是人格的强大。有实力而愿意吃亏,能够保持不争是一个人人格真正强大的表现,并不是退让和软弱无能。因为你的内在始终是淡定从容的,你有强大的内在稳定性和强大的安全感,强大的使命感,意义感,归属感,所以你在看待那些功名利禄得失的时候,你就会风轻云淡,从容的很多。你不再会积极的期盼外界的认可,通过得到一点什么来获得安全感。这是你真正的人格独立和强大的开始。
第五,不争是觉醒的开始。你既然修行就该知道无常无我的道理。财富也好,名声也好,物品也好,地位也好,都是你临时保有的,并不真正属于你,一时机缘凑巧,那么你保有了它,好似乎你拥有了它,实际上机缘一变,这些东西又将到另外一个保有者的手中,而不再属于你。此时拥有彼时失去,此时失去彼时拥有,世界在不断地迁流变化之中。另外,既然修行就该懂得五蕴皆空和无我的道理,五蕴之中没有一蕴是我,所以既然知道五蕴无我,又何必执着于这个假我之中的得与失呢?世俗的快乐与成功只不过是梦境而已,只不过有的做的是美梦,有的做的是噩梦,但终究到底都是梦,醒来才是真实。你该懂得世俗谛和胜义谛的不同,在世俗的概念中,所谓的成功和快乐只不过是一种虚幻的存在罢了。如果硬要拿它做个比方的话,好比世俗的成功是可以获得一栋大房子,而超越的成功是可以拥有整座城市,那你是愿意拥有整座城市还是只是为了拥有这城市中一套大房子呢?在世俗中,你可能失去了一套大房子,但是你在更广阔的时空背景下却可以获得整座城市,那这样看来所谓的失去不恰恰是另一种更大的得到吗?之所以你失去了大房子会觉得很吃亏,是因为你还是不能够相信有一个更大的城市在等待着你啊!所谓的快乐只是尚未成熟的苦,所谓的成功只是尚未失败的缘。乐为苦因,成为败缘,你以为世俗的成功和快乐就是成功和快乐吗?在更大的时空尺度下,它可能是痛苦和失败的开端。所以不要只是想着世俗的成功和快乐,要想着更大时空尺度下的成功和快乐,要想着胜义谛和世俗谛的区别。得到那个恒常不变的最大意义上的最究竟的成功和快乐。所以你该懂得,你的每一步的退让,谦让都已经让自己在未来拥有了更多。实际上你才是真正的成功者。
第六,吃亏要及时化解负面情绪。初步修行的人往往达不到一定的境界,吃亏了就会有各种负面情绪,即使外面没有表露出来,但是潜意识里已经有了这些情绪,这些情绪是被自己有意识的压向了思维的深处,它虽然暂时不会发作,但是他它会成为一颗种子,在未来机缘凑巧的时候,它会加倍的爆发出来,所以遇到这种吃亏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及时的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
第七,修行要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修行不是天天什么都不做,而是要不谴是非而与世俗处,能够不以天废人,不以人灭天,天人两善。在家修行的人既要能够修行,同时也要做好世俗的功课,那么就需要你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因为很多烦恼,很多冲突,很多利益的得失,是因为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不够导致的,当你提升了这些能力之后,很多大部分的问题都可以得到化解。如果只是处理自己的情绪,而不提升自己的能力,那么各种各样引起烦恼的问题仍然会层出不穷。
第八,修行要善于选择和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其实一个人处在什么样的单位,什么样的家庭,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之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当你还不能够达到境随心转,而是心随境转的时候,环境对人的影响有时候甚至是决定性的。所以一定要选择好自己所生存的环境,所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要能够选择和自己比较匹配的环境,安全度、和谐度较高的环境。如果环境不理想,能够改变的就一点点的去改善,环境不能够改变的就去适应,实在适应不了的,也可以重新选择环境。
第九,修行不是一味的退让。修行是不是就是一味的退让谦让,即使是遇见恶言恶行,也仍然是保持这种忍让呢?并不是这样的。我们修行就是止恶扬善的,遇到这些坏人坏事,这些不善的言行的时候,我们也该使用霹雳手段及时制止,目的是为了不让他继续的造业,也是为了他好,为了让他不在以后再因自己的造业而遭受苦难。虽然说手段是很霹雳,但是目的很善良。虽然说表面上我们像常人一样表现出来愤怒,但是我们的内心却非常的平静。过去遇到事情,我们的愤怒是真的起了情绪。现在遇到事情,只是外在表现为愤怒,我们并没有起情绪,我们的内心非常的平静。过去遇到事情,我们首先想的是自己的得失,现在遇到事情我们会为别人着想。
第十,修行需要隐蔽光芒。所谓柴门独掩,千圣不知,提瓢入市,策杖还家。修行是自己的事情,修行最好是自己慢慢的去修,不要轻易的去逢人便说自己在修行,这样反而给自己带来烦恼,要外示凡夫内存圣贤。内在保持自己的觉悟觉醒,好好修行,外在和凡夫一样,遇到原则的问题坚决不让,遇到恶言恶行使用霹雳手段及时制止。但目的不再为了一己之利,而是止恶扬善。同时,内心始终淡定从容。
第十一,修行就是懂得我即众生。佛家说我即众生,众生即我。我们在恒久流转的生命历程中扮演了无数的角色,我曾经是任何一个人,而任何一个人也曾经是我。所以忍让,我们忍的是过去的自己,让的是未来的自己。
第十二,修行就是借假修真。外境皆是修行之梯,烦恼皆是证悟的菩提,借假修真,历境返性,把生活的烦恼变成修行的工具,观得失如电影,视成败如幻梦,坚持信仰,次第证成。
青松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