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抽时间阅读钟道隆先生的《英语逆向学习法》,老先生45岁开始学英语并成为大家,除了其毅力和坚持让我感动,他的分享也让我意识到自己在英语学习上的困境和在英语教学中的不足
我在英语教学中的不足
①没有意识到:会者不难,难者不会
我经常抱怨学生不够努力:怎么这么简单都不会呢?上课不专心听,下课没有复习。
但最近的经历和钟先生分享的这句话让我更深刻地意识到:只站在老师的角度,是很难教好学生的。
英语是个“零存整取”的学科。学的时候都是碎片化的词,但做题的时候却要从句子甚至篇章层面去理解。我前几天还跟学生开玩笑,你不要小看这个语篇填空,虽然只让你填一个词,但这就已经相当于你其他科目的综合题了,因为你要综合很多知识才填得出来这一个词。
但问题是,这种综合并不需要像其他科目一样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写下来,很多时候对我们老师来讲,这种综合就是一瞬间的事,大脑还没来得及一步一步地想清楚,答案就已经填出来了。
可大部分学生显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他们因为零碎的知识存得不够多,或缺乏解题思路的练习,所以没有办法整取。
这个时候如果一味地怪他们,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能徒增烦恼。要尽量地把解题过程可视化、简洁化。不要轻易说“简单”,尽量听学生在说什么,有时候他的问题是我们仅凭自己的个人经验根本无法想象的。
印象非常深刻地是一个关于把mean变成meant的题,我以为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变成过去式,结果花了5分钟分析时态,结果发现学生知道要用过去式,但不知道为什么不加-ed而是加-t,我当时就恍然大悟:如果能早点搞清楚学生的问题,课堂效率会有极大提高。
所以现在讲题我一定要请提问的学生把具体的问题说出来,然后我才讲。
但这么实行之后又出现了新问题,有部分学生因此好像不愿意提问了,可能是觉得不好意思什么的。我在想要不要让学生把问题用文字写下来,用纸条的方式来缓解当众说出问题的尴尬,可以想到随之而来的巨大工作量又忍不住头疼。
忍不住想吐槽一下:老师真的是要不停地为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买单啊!
②辅差工作缺乏动力和耐心
钟先生在书里分享了自己帮助差生提高英语的经验:
“如果能利用假期时间,系统地补一补初中英语则效果更好。笔者曾以初中三年级英语课本为教材,帮助高中生和大学生在假期补习英语,要求他们模仿录音带上的声音,反复朗读有故事情节的课文,直到能脱口而出地背为止。每天学习两小时,一两个月下来,一般都可以背会十来篇课文。一旦能脱口而出地背出十来篇课文,他们就有中等程度的水平,新学期再上英语课时,就不会那么被动和苦恼了。他们在随后的学习中仍然坚持学一课背一课,慢慢地成为同学中的佼佼者。”
我高一高二时曾跟学生说:到了高三千万别跟我说你要补英语,因为来不及了。所以现在请你好好学。
这话一方面是想吓唬他们希望他们好好学习,另一方面也是对现实情况的妥协。因为积累这件事不是高三一年可以完成的,尤其是当学生还有其他科要对付的时候,学英语更是难上加难。
当然除去这些非人为因素,我个人也确实有耐心和动力不足的问题。
我自己是学习相对自觉的人,相信学习是自己的事儿,要对自己负责。可部分学生并不这么想,或者说有这种想法却做不到。他们背书背单词,很多时候就只是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可是应付检查并不是高效学习。
尽管我敢肯定自己在这件事上可以在道德制高点上指责学生,但这也应该是老师这份职业不得不解决的现实问题。我不能因为学生学习意识不到位,学习习惯不好就放弃他让他自身自灭。毕竟,他要是意识和习惯都到位,也不至于到学校要我教了。
所以抱怨完之后,还是想想自己要怎么办,总不能和学生一起自暴自弃。
于是上个星期我布置了几个学生去背作文,他们也爽快地答应了。我说看不懂的要来问,可惜也不见有人来,只能明天去看看效果如何再做打算了。
总结
对于教师这份工作,现在确实有很多可以埋怨的地方。比如学生的懒惰,比如学校的制度,比如现行的教育体制。
我们有分析教学理论利弊的同时,有无数现实的问题需要面对。就好像如果只从语言学习出发,很多现行的教学手段可以说都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比如听写单词,就学习单词这件事来看就是收效甚微。可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如果没有听写,几乎没有人会主动去学单词。
但同时我也相信,任何一份工作都不会太容易。所以,在搞教育的同时,不要忘了提醒自己这是一份工作。不能因为教育这个行业的特殊性,就心安理得地指责“客户”和“老板”,自己却无所作为。所以“没意思”这种话说过之后,该做的能做的,还是先做了。到了实在做不下去的时候,再去想另谋出路的问题。
另一方面,我也真的很庆幸,自己在英语教学的同时还有英语学习这件事可以做。
经常有人说我努力上进,但说真的,我喜欢英语和其他人喜欢打球喜欢喝酒喜欢旅游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都是爱好而已。我坚持学英语真的不是我有多上进,只是因为我喜欢英语,又正好有这个时间和条件而已。
只不过我恰好比较幸运,所从事的工作和我喜欢的东西有重合。所以看起来我在满足自己爱好的同时,还有了工作上额外的收获。说到底不过是,运气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