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一篇博文,从徐静蕾为何现在还未结婚,讲到为何如今社会出现越来越多大龄单身男女青年。
确实,我周围有很多和我年龄相当的大龄单身朋友,30岁上下,没结婚,不谈恋爱,并且不怎么为这些事情着急。有很多人会问怎么还不结婚生孩子,年龄大了生孩子对身体不好,等等等等。我们回答的理由无非是:现在普遍结婚晚嘛。或者是说:没有合适的人选呢。
确实,我自己之前也只是这样随口一说,没有仔细考虑过这个问题。我们为什么没有在大家认为合适的年龄谈恋爱、结婚、生子呢?在和朋友的交谈中,大家普遍认同的有以下几个观点。
首先就是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通过调查分析得出的结论,大体意思是说:男女之间在社会地位与个人能力上的差别越来越小。很多女性已经可以自己独立,有好的工作,拿高的薪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以前社会对女性相夫教子的定位已经完全被打破。女性完全可以一个人生活,并且过得很好。如果不能确定婚姻可以使自己的生活质量不打折扣,那女性不会草率的选择结婚。同样的道理也适合于男性。
另外一点,传宗接代的思想已经逐渐有所改变。丁克一族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一方面有的人没有做好为人父母的准备,怕照顾不好自己的小孩;另一方面有的人不想因为孩子而打破自己现有的生活节奏。夫妻两人有共同的爱好,并且在不要孩子一事上达成共识,那么结婚对于他们来说更像只是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带来的可能更多的是一种约束而不是保障。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制度也许真的如专家们所说,可能会消失。
第三,安全感。传统婚姻中男女双方的安全感,多是对方给予的。男方更多的给女方给家庭提供物质上的保障。女方照顾家庭日常生活给男方一个温暖的港湾。传统婚姻更多处于一种封闭且稳定的状态。然而现在,由于社会发展诸多方面的因素,导致婚姻不稳定的因素越来越多,从对方身上能够获得的安全感已经不足以维系稳定的婚姻关系。我们在讨论自己什么样的状态下才会开始考虑与另外一个人建立婚姻关系时,有了以下的看法:
当我一个人不仅可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更能给予自己内心足够的安全感时,我觉得我已经达到可以接受婚姻的最好状态。也就是说,假如我进入了一段婚姻关系,之后婚姻当中无论发生怎样的变故,我都可以作为一个自由的独立的个体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可以自我治愈,自我修复,而不是依附于一个结婚的对象。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有很多结婚的同学或同事,他们在外面受了委屈,回到家里对另一半或倒苦水,或发脾气,需要另一半九牛二虎之力的安慰才能消气解恨,重新振作。这在我们看来不是一种良好的婚姻关系。我们认为,回家之前,应该有一个自我疏导的过程,回家之后和另一半能够平心静气的讲述白天发生的事情,以一种缓和的方式进行交流。当然,婚姻关系中的男女双方,在对方面前强烈的情绪表达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将另一半作为发泄对象来治疗自己,不是一种我们认为的良好的婚姻关系。
说了那么多,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虽然有偏颇片面之处,却也能代表一小部分人的想法。我们这部分人,不是不婚主义,不是丁克,也许借微博网友的一个词——“结婚无所谓主义者”来描述更加恰当。如果有机会,我们会毫不犹豫的跨入婚姻,开始一段自由的健康的婚姻关系。如果不凑巧,我们可以不结婚,但是会一个人生活的很好。结婚不结婚,我们无所谓,重要的是两个人要美满,一个人要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