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相似的观点,感到知己的酣畅;
遇到不同的观点,挑战叛逆的火花。
于是,你说什么观点都好。
这可能算一篇读后感吧。
关于《独一无二的伊凡》,一种观点激起我的叛逆,希望有点火花。大部分读后感都着重“动物权利”,而我,并不“关心”动物权利,我觉得这也不是作者最想表达和传递的,文末或许有证据,需要读完这本小说。
1.人性
这是我的首要读后感。第一人称自述的是大猩猩,但他说的都是人事。无论什么动物开口讲话,模拟社会运作,它说的都是人,人类社会和人性。我会优先关联《动物庄园》,不会是《动物权利》。动物拟人有两种,一种是自顾自地拟人活着,用动物演绎人类社会活动,另一种是与人类共处地拟人,衬托或直击人类的短板。这本书是后者,它用看不懂人类的动物的困惑,去反衬人类的荒唐贪婪,温情善良。
开篇它就告诉你“事情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书里需要智者,至少一个,因为有些话,那些充满智慧的告诫和宝贵经验,都是作者想告诉我的,他必须找到一个出口。这个智者,有时候是老人,有时候是局外人,有时候不是人。有时候他自始至终是同一个人,有时候他在不同时段是不同的人。
这名不是人的智者都对人类吐了哪些槽?它说,人类浪费字,废话多;耐心比不上大猩猩;自以为是等等。看到这些我也觉得人类比不上大猩猩。
如果说谈论人性是大部分文学作品的主旨,那么每本书其实都对人性有一种属于自己的独道见解,将自己与众多文学作品区分开来。我在这本书上感受到的人性观点是:不加评判。如果非要在人性二字上加个形容词,我希望是——悲悯的人性。
因为作者不仅透过伊凡揶揄人类的种种恶习,也通过动物的迷惑透露爱心村民救动物的善举,用动物的思维总结是人类有好有坏。但没那么简单。作者进一步用同一个人来鉴别好与坏,麦克有为营生使用手段的一面一点都不可爱,也有与伊凡共度的美好时光,也有对乔治的同情和关照,也会对乔治的背叛气得牙痒痒。。。是不是很多面,是不是很复杂,是不是没有评判?文中对所发生的一切皆没有评判,它呈现好,也呈现坏,所以让人感到更多的不是对人性丑陋的揭露和抨击,而是对人怀有悲悯之情。而对事物描述不评判,也给读者许多空间,挺好。
2.关系
次要读后感是关系。虽然是动物,但却映射人与人的关系。伊凡像孩子,像儿童,它和麦克之间有类似父子的冲突,很像一个孩子在家庭中成长和出走,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都是相似的。淘气破坏的儿童伊凡,悉心照顾起居但忽略心理成长的麦克家长,最后长大疏远,缺少沟通和理解的双方,这些都可以对应到亲子历程和关系。
而伊凡和其他动物甚至人类,则是朋友,友谊是伊凡的重要支持,填补家庭亲情空缺。
在朋友之上,还有一种关系,似师似友,可以理解为一个帮助引导孩子的人。比如西方常说的“教父”,有引路和保护的作用。但在这本书里,是另一种相反的关系,一个思想日渐麻痹如行尸走肉般的成人,他会遇到一个灵童,灵性的儿童,用天真击碎老练,用柔软触碰坚硬,用梦叫醒假寐。伊凡还算不上是露比的“教父”,但新儿童露比确是伊凡的灵童。这种成长也是作者加入的重要核心,人总是要为爱而奋斗。一个大人如何成长自己以帮助儿童,可励志可感人,电影《菊次郎的夏天》《这个杀手不太冷》中都有类似的大人因儿童有所触动而改变的情节。包括我们自己也有相似的经历,许多父母都在有了孩子以后才发现一些东西,可谓重获新生。
除此之外,还有种并不一定亲密的超友谊关系——知己——的存在。意义在于挖掘伊凡的独特之处,并深刻理解和鼓舞它的与众不同,比如伊凡在画画方面的探索,茱莉亚就是这样的存在,知己的意义在于理解。
3.成长
好故事总有成长。经历儿童长成大人但仍是孩子的伊凡,在这个故事里经历成长,围绕爱、责任与勇气。
4.抄现实写法
没错,抄,现实写法——就是抄真实故事的一种写法。故事原型像一则社会新闻样,久居商场的大猩猩在日渐觉醒的人们帮助下重返同类群居,来到动物园。就这么一句话,是怎么在作者脑海里变成一本书的,引起我极大的兴趣。号称永不沉默的泰坦尼克号在第一次航行就永沉海底,一句话社会新闻是怎么在导演脑子里变成难以逾越的经典影像,令我感到非常奇妙。在还原真实故事过程中,注重共情人物心理,刻画真情实感的人物,把新闻中一笔带过的文字化甚至数字化的人,还原成你我他,身边活生生的人(或者动物)。读者走进伊凡,也走进伊凡周边人物,对他们的经历和心理产生共鸣。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在真实的故事里加一样东西,也是灵魂所在,小说后记作者有揭秘这个写作要诀,请一定认真读到最后。
5.现实意义与社会责任
好的作品需要肩负现实意义与社会责任,倒不是说政治任务硬性委派,而是一部呼吸同步的作品自然会关注到。很少有独自美而不关注周遭的经典。这本书里关注到动物,或者说还是人吧。
我不会用“动物权利”这个词。把动物归为人类社会,才谈它有没有权利,你给不给它权利。当把人类和动物都放进世界的概念里,人与动物拥有平等的权利,但动物没掌握人的语言,就这样背着它们谈它们的权利,很容易迷失。但我也不反对主张“动物权利”,在以人类为主的社会,让人类意识到动物权利,并不坏。
动物有没有权利?动物当然有权利。但并不是人赋权利,是天赋权利。如果愿意,走进这本书,会看到大猩猩原来这么想。人类觉得大猩猩不会直立行走,可在大猩猩眼里,还觉得用指关节走路更高雅更高级更有趣呢。伊凡的这个想法,总是在警醒我自己,别自以为是想当然。
但这其实并不是真的大猩猩的想法,这是作者的想法。用在大猩猩身上就是“不要用人类的想法去揣摩动物”,用在人身上则是“不要用自己的想法度想他人”。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我也曾好奇,作者是否经过大量准确的信息搜集写出大猩猩的动作和内心呢。但转念就想通,这是不是真的动物世界又有什么关系,其实主要是写一个故事,表达作者的想法。有些作家会查询很多资料,去还原和接近动物的世界,但查询再多也未必没有疏漏,毕竟是人类作家不是大猩猩作家。也有些作者不在意真实的动物怎么想,他反正就把动物当人写了就完事,也不一定就写得不好,还看内容和题材吧。
于是,有没有一种冲动,合上这本书,随便翻一条社会新闻,在脑子里扩展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