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小说家,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自1975年起,定居法国。长篇小说《玩笑》、《生活在别处》、《告别圆舞曲》、《笑忘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不朽》,以及短篇小说集《好笑的爱》是以作者母语捷克文写成。而他的长篇小说《慢》、《身份》和《无知》,随笔集《小说的艺术》、《被背叛的遗嘱》、《帷幕》以及新作《相遇》则是以法文写成。《雅克和他的主人》系作者戏剧代表作,而对于中国读者来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流传最广。他是20世纪伟大的小说家之一,非常强调小说的思想能力,其作品中充满很多极具讨论价值的问题,而且触及深刻。他启迪中国文学界:真正一流的作家应该首先是思想家。我读他的作品常常感觉“头大”。他仍健在,已少有作品出版,希望他能在有生之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可他在乎吗?“诺贝尔文学奖”又有什么意义呢?
1、小说审视的不是现实,而是存在。而存在并非已经发生的,存在属于人类可能性的领域,所有人类可能成为的,所有人类做得出来的。
2、每部小说都在告诉读者:“事情要比你想象的复杂。”这是小说永恒的真理,但在那些先于问题而非排除问题的简单而快捷的回答的喧闹中,这一真理越来越让人无法听到。
3、每部作品都是对它们之前作品的回应,每部作品都包含着小说以往的一切经验。但我们时代的精神只盯着时下的事情,这些事情那么有张力,占据那么广的空间,以至于将过去挤出我们的视线,将时间简化为仅仅是现时的那一秒钟。
4、什么是行动:这是小说永恒的问题,可以说是它的构成性的问题。一个决定是如何产生的?一个决定如何转化成行动,一系列的行动又如何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经历?
5、小说家有三种基本可行性:讲述一个故事(菲尔丁),描写一个故事(福楼拜),思考一个故事(穆齐尔)。
6、小说家对自己的想法并不在乎。他是一个发现者,他并不迷恋自己的声音,而是关注他所追求的一种形式,只有那些符合他想象的苛求的形式才属于他的作品。菲尔丁、斯特恩、福楼拜、普鲁斯特、福克纳、塞利纳。
7、在我看来,一部小说经常只是对几个难以把握的定义进行长长的探寻。
8、我喜欢时不时地直接介入,作为作者,作为我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一切都在于口吻。从第一个字开始,我的思考就是一种游戏、讽刺、挑衅,带着实验性或者探询性的口吻。
9、我一直在两个层次上构建小说:在一层次,我组织小说的故事;在上面的一个层次,我发展各个主题。主题是不间断地在小说故事中并通过小说故事而展开。
10、能够把握一部小说价值的唯一背景就是小说史的背景。
11、任何时代的所有小说都关注自我之谜。你一旦创造出一个想象的人,一个小说人物,你就自然而然要面对这样一个问题:自我是什么?通过什么可以把握自我?这是小说建立其上的基本问题之一。
12、借用一个音乐学上的词来指这样的一种结构:复调。实际上,伟大的复调音乐家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声部的平等:没有任何一个声部可以占据主导地位,没有任何一个声部可以只起简单的陪衬作用。而对我来说,小说对位法的必要条件是:一,各条“线索”的平等性;二,整体的不可分性。小说的复调更多的是诗性,而非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