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文化与性别

自然天性和后天教养对人类的影响

基因、演化与行为

  • 人性是共通的。尽管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我们的相似性更显著。 我们是有着不同肤色的同类。体现人性的普遍行为源自于我们的生物相似性。生物体有很多不同的后代,这些后代在环境中互相竞争以求生存。某些特定的生理和行为变异会提高他们在相应环境中繁殖和存活的概率,存活下来的后代更有可能将他们的基因传递给下一代。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族群特征可能会发生变化。某些基因会增加物种生存和繁衍的几率,因此自然选择意味着这些基因的数量 会越来越多。

  • 进化心理学家认为,我们人类就应该是现在这个样子, 因为在我们祖先众多的后代中,自然选择了那些拥有我们如今特性的个体——比如, 偏爱食用营养丰富、高能量的甜食,讨厌有毒食物的酸苦味道。而那些没有这类偏 好的祖先不太可能存活下来以繁衍后代。我们作为活动的基因机器,继承了祖先为了适应环境而形成的生理和心理遗 产:我们渴望拥有任何有利于祖先生存、繁衍并养育后代的事物,并以此保证自己 的生存和繁衍。

  • 演化论的观点强调我们人类共同的属性。我们不仅具有相似的食物偏好,而且 对一些社会问题也会有同样的回答,例如:“我该信任谁,害怕谁?我应该帮助谁? 我应该在什么时候和谁结婚?谁可以支配我?我又能控制谁?”演化心理学家认为, 我们对这些问题所做出的情感和行为回答,与我们的祖先非常相似。我们应该害怕什么?通常,我们所害怕的恰是远古祖先所面临的危险。我们害 怕敌人、陌生面孔和极高的位置,因此,可能的恐怖主义者、其他种族的人和飞行 都会让我们感到害怕。我们更害怕突然出现的直接威胁,而容易忽视诸如吸烟和气 候变化等一些新出现的威胁,后者的危害较缓慢但更严重。

  • 正是由于这些社会性的任务对世界各地的人都是一样的,所以人们才会倾向于做出类似的回答。例如,所有的人类都会按照权威和地位来对他人划分等级,而且 每个人都相信经济公正。演化心理学家强调这些普遍的特性经由自 然选择演化而来。然而,文化则给我们提供了实现这些基本社会生活的具体规则。

文化与行为

  • 也许我们人类最重要的共同点(或者说人类的标志)就是我们有学习和适应的能力。演化使我们有能力在变幻莫测的世界里创造性地生存,并能适应各种环境。自然对人类基因的控制并没有 那么严格,然而,正是人类共有的生理基础使得我们具有了文化上的多样性。它可 以令一种文化里的人们珍视决断、喜欢坦率或者接受婚前性行为,而另一 个文化里的人们则可以完全相反。

  • 先天属性和后天养育共同塑造了我 们。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就已做好了准备,要学习语言、与人交往、与人合作以获 取食物、照料小孩和保护自己。因此,不论我们出生在何种文化背景,自然都使得 我们更易习得此种文化。文化的观点强调了人类的适应性。

文化的多样性
  • 人类语言、习俗和行为表现的多样性表明,我们的许多行为都受到社会的影响,并非与生俱来。基因的影响是长期的。和其他动物相比, 人类能够充分利用文化的力量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文化是群居的一种理想方式”。因为有文化,我 们才能通过语言进行交流,才能沿着道路的一侧安全驾驶, 才能在冬天吃到水果,才能用钱去买汽车和水果。文化促 进了我们的生存和繁衍,而自然赋予了我们独一无二的大 脑来塑造文化。

  • 其他的动物也会表现出低级的文化和语言,有人观察 到猴子能学会清洗食物的新技术,并教给下一代:黑猩猩 也表现出一定的语言能力,但是没有任何一个物种能像人 类那样聪明地世代积累。19世纪的人没有汽车,没有室内 卫生设施,没有电,没有空调,没有互联网,没有iPod, 没有报事贴,这些新事物都要归功于文化。智力孕育革新, 文化促进传播一跨越时空的信息传播和革新。

  • 分工是“文化的另外一种强大优势”。 种植粮食或建造房屋的人很少,但是几乎每个人都会有食 物和住房。“只有人类才有文化,文化使我 们超越了才能、努力和个人天赋的总和,准此而论,文化 是人类最大的恩赐……单独来看,我们都只是受环境支配 的智慧动物,但是整体来看,我们就能维系一个使我们及 后代生活得更好的系统。

规范:期望的行为
  • 所有的文化都有各自认可的得体行为。我们经常把这些社会期望或者规范视为一种强迫人们盲从 传统的负面力量。社会规范确实可以成功而微妙地限制和控制我们 的行为,以至于我们几乎察觉不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深受文化环境的影响,以至于我们必须从中跳出来才能理解文化的 影响。人们同样需要明白社会对自己的期待,社会行为才能顺利发生。社会规范可以使整个社会机器顺利运转; 身处陌生的环境时,如果不了解其社会规范,我们会观察他人的行为,并相应调整 自己的行为。不同文化在外向程度,严守时间、打破规则以及私人空间等社会规范上存在差异 。

  • 如果人们看到有人违反社会规则,比如违规在墙上乱涂乱画,他们就更 可能违反其他的规则,比如乱扔垃圾,盲从违规的规范。

  • 私人空间是一种我们想要与他人 维持的安全距离或缓冲的区域,随着情境的变化,安全区的大小也会变化。和陌生 人在一起时,多数人都会保持相对较大的私人空间,大约1.2米或更大的距离,在 不太拥挤的公车上,在休息室或图书馆,我们会保护自己的空间并尊重他人的空间。 我们允许让朋友靠近些,通常相距半米或1米。个体之间也存在差异,有些人的私人空间较大,群体之间也存在差异:成人比儿童的距离大。男性彼此间的距离 要比女人之间的距离大。不知何故,靠近赤道的文化圈偏爱更小的距离、更多的接 触和拥抱。北美洲的人比拉丁美洲的人更喜欢较大的私人空间。

文化的相似性
  • 作为人类的成员,差异行为背后的 机制是相同的,例如,一个4到5岁的孩子,无论他/她来自哪 里,都会具备推测他人想法的“心理理论"。

  • 世界各地的人们也有一些共同的友谊规范。

    1. 在全世界,人们倾向于用情绪稳定性、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 和尽责性来形容他人。不同国 家的人在这五大人格维度上的差异比想象得小的多。

    2. 普遍的社会信念维度。在各个国家中,人们在 日常生活中认可和应用以下社会信念的程度 不同:犬儒主义、社会复杂性、付出的回报、 宗教性和命运控制。人们坚持以这 些社会信念指导自己的生活。那些崇尚犬儒 主义生活信念的人表现出较低的生活满意度, 赞成果断的控制战术和右派政治;那些赞成 付出回报的人倾向于在学习、计划和竞争中 进行自我投资。

    3. 普遍的地位等级规范。无论人们处在何种等 级系统,他们在对地位比自己高的人说话时通常会采用较为尊敬的语气,就好像是 和陌生人聊天一样。而他们对地位较低的人说话则更像是同熟人和朋友聊天。沟通的形式不仅反映社会距离也反映社会地 位。

      亲密感的进展往往控制在地位较高的人手中。向别人借笔或者 把手搭在别人肩膀上的行为,最好还是跟自己的熟人或者下属做,而不要对陌生人 或者自己的上司这样做: 同样,大学校长会首先邀请老师们到他家里去,而不是相反。

性别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性别与基因

  • 人类基因共有46对染色体,其中45条与性别 无关,因此在身体特征和发育阶段的很多方面,男女两性非常类似,比如开始坐立、 长牙和行走的年龄 同样,两性在很多心理特征上也极其相似,包括词汇量、创造性、 智力、自尊和幸福感等。两性都有相同的情感和渴望,都宠爱他们的小孩,都有相 似的大脑结构(尽管男性有更多的神经元,女性有更多的神经连接)。

  • 与男性相比,女性平均:脂肪含量高出70%,肌肉含量少40%,身高矮13厘米,体重轻18公斤。对味觉和声音更为敏感。患焦虑症和抑郁症的几率是男性的两倍。而与女性相比,男性平均:进入青春期时间更晚(约晚两年),但是死亡时间较早(世界普遍早4年)。ADHD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病发率高出女性3倍,自杀率是女性的5倍, 死于电击的人数是女性的6倍。转动自己耳朵的能力更强。

独立性与联系性

  • 男性在残酷竞争和养育关爱等见解和行为上存在个体差异,女性也一样。女性比男性更重视亲密关系。与 男孩相比,女孩之间的谈话更加亲密,而且游戏也更少攻击性。女孩更偏向于在小 群体中开展游戏,往往与一个朋友交谈,而男孩则更常进行大群体的活动。由于他们各自和同性别的人交往,所以男女之间的差异就会逐渐 显现出来。

  • 友谊 对成年人而言,个人主义文化的女性更经常用人际关系的词汇来描述自己, 更乐于接受别人的帮助,体验到更多与人际关系有关的情感,并努力使自己与他 人的关系更加协调。

  • 男性谈话往往关注任务以及与大群 体的关系,而女性则更多关注个人关系。

  • 女孩的游戏通常规模较小且比较亲密。而男孩的游戏却更富有竞争性和攻击性。

  • 在电脑方面,女性也会 花更多时间发电子邮件来表达情感,她 们花在社交网站的时间也多于男性。

  • 在群体中,女性之间会相互分享她们各自的生活,为他人提供更多的支持。面临压力时,男性倾向于以“战斗或逃跑”回应, 通常以反抗来应对威胁。遭遇压力的女人更需要他人的照顾和帮助,她们向家人和朋友寻求支持。

  • 总体上,男性 总是会被那些增强性别不平等的工作所吸引(检察官,广告策划人等);女性则被那 些减少性别不平等的工作所吸引(公设辩护人,慈善工作的宣传者)。男性更看重报酬、晋升、挑战和权力,而女性则更看重工作时 长、私人关系及助人机会。北美大部 分看护职业(如社工、教师、护土)的从业者中,女性比男性更多。而在世界范围内, 与男性相比,女性的职业兴趣更多地指向人而非物。

  • 相对来说,男性更喜欢摆弄客观事物,女性则更喜欢与人打交道。

  • 拥有母亲、女儿、姐妹或祖母身份的女性可以很好地维系家庭。在孩子出生后,父母(尤其是母亲)在与性别有关的态度和行为方 面会变得更加传统。女性会花更多的时间 照顾孩子和老人。女性用在购买礼物和贺卡的时间是男性 的3倍,用2〜4倍的时间处理私人信件,并且给朋友和家人打长途电话的次数要多 10%〜20% 。当要求提供用于描绘自己的照片时,女性提供的照片更 多地包含了父母和其他人。尤其对于女性来说,相互支 持的感觉对于婚姻满意度极为重要。

  • 女性更愿意微笑。女性倾向于将自己描述为更具"同理心"或者说"共情",即能够感受他人的感觉——为他人的喜悦而高兴,为他人的悲伤而哭泣。尽 管在实验室条件下,同理心的性别差异没有那么显著,但它是的确存在的。在观看幻灯片或者听完故事以后,女孩会有更多的同理心反应。在实验室或实际生活沮丧的情境下,女性比男性更可能为他人遭受相似的经历 而表现出同理心反应。看到别人因犯错而痛苦,女性与同理心相关的脑区会显著激活,但是男性不会。

  • 女性更容易哭泣,也更多地报告为他人的悲伤而难过。

  • 所有这些差异都有助于解释:以与男性的友谊相比,男女两性都认为与女性的友谊更加亲密、愉悦并且更易维持。当你需要别人 共情和理解时,两性都倾向于向女性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

  • 对两性同理心差异的一种解释是女性解读他人情绪的能力更强。女性更擅长以非言语的方式表达情绪。

  • 女孩通常更富有同情心而且善于识别他人的情绪,所以她们更不容易患 自闭症,自闭症体现了 “极端的男 性大脑”。

社会支配性

  • 男性比女性更关心社会统治问题,更可能支持保守的政治候选人和维持男女不平等的措施。

    很多研究发现,人们觉得领导者具有更多传统文化中的男性化特质,更自信、 强势、独立和坦率。在写推荐信时,针对男性候选人,人们 通常更多地使用这些“主观能动”的形容词;而在描述女性候选人时,则更多地使用“群体性”形容词(助人、友善、同情、慈爱、乖巧)。

  • 男性谈话的方式可以反映出他们对独立的关注,而女 性更重视关系。男性更可能表现出权力欲——自信地谈 话、直接打断他人、相互握手、更多地注视对方以及较少 微笑。从女性角度考虑,她们 更多采用间接方式影响他人——较少打断他人、更敏感、 更礼貌、更谦虚;

  • 男女之间不同的交谈方式可能与社会背景有关: 我们赋予男性的大多数特征往往是属于那些处于更高社 会地位的人的特性(不论男女)。例如,学生在和教授谈话时会比他们与同龄人谈话时更 频繁地点头;男人以及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在淡话时通常声音较大而且 更容易打断他人。

攻击

  • 男性承认自己比女性有更多的攻击行为,但是,性别差异会随着情境的不同而不同:在挑衅情境下,男女性别差异会大 大缩小,而且在一些伤害性较小 的攻击形式,中,比如说扇家人耳光、摔东西或者言语攻击等,女性的攻击行为并不 比男性少。女性似乎会发起更多的间接攻击行为,例如散布恶意的流言。但是,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处于哪个年 龄阶段,男性都会更多地进行身体攻击,伤害他人。

性特征

  • 尽管面对性 刺激时,两性在生理和主观反应上大同小异。世界各地,几乎无一例外,男性 比女性更可能发起性活动。

  • 男性不仅有更多的性幻想,性态度也更开放,会寻找更多的性伴侣,也 更容易引发性唤醒,渴望更频繁的性生活,手淫次数更多,更不善于独身生活,更 少拒绝性爱,更容易冒险,花费更多的资源以便满足性需求,且更偏爱形式各异的 性行为。

  • 在以男性为受众的色情作品中,女性通 常未婚且充满欲望;以女性为主要市场的爱情小 说中,温柔的男主角总是会全身心地爱自己的心 上人。

  • 男人渴望并且会发起性行为,而女性的性行为通常是由强烈的感情引发 的。

演化与性别:与生俱来的行为

两性的生物性差异。男性天生有发达的肌肉以便狩猎,而女性天 生有哺乳的能力。

性别与择偶偏好

  • 演化心理学家认为女性会在意男性拥有的资源与做出的承诺,从而谨 慎地选择繁殖机会。男性则会与其他男性竞争以获得传播基因的机会,因此男性寻 找的是能够播种的肥沃土壤。女性寻求的则是那些能帮助她们整理花园的男人一 资源丰富且感情专一的父亲。

  • 演化心理学家认为,在身体机能方面处于优势的男性总是很擅长接近女性 ,因为攻击性较弱的男性繁衍的几率较低,所以人类漫长的演化历程增强了男性的攻 击性和支配性。观看有吸引力的女性照片启动之后,男性会更支持侵略他国,该研 究结果与“交配欲望可能是战争诱因”的理论一致。

  • 演化心理学家认为我们天生渴望那种能增加基因遗 传性的生活,情绪负责执行这种演化机制,就像饥饿促使人体摄取营养物质那样。

  • 演化心理学家预测男性会努力为女性提供她们所需的外界资源和身体保护。女性坐在简陋的福特嘉年华里或豪华的 宾利里,男性觉得她的吸引力差别不大;但女性会觉得坐在豪车里的男性更具吸引 力。男性的成就最终会变成求爱的本钱,女性可能会隆胸、去皱、抽脂,以满足男性所需的年轻、健康的外表(暗示着 可受孕)——而在某些实验中,她们还会贬低其他有魅力女性的成功和外表。

  • 生殖力旺盛的女性外表(如 年轻的脸孔)对男性更加富有吸引力。而女性则被那些富有、强势和自信的男 性所吸引,因为这表示男性有足够的资源保护和抚养后代,男性对女 性外表的兴趣使他们成为世界上色情作品的主要消费者。但两性同样也存在相 似性:不论是定居在印度尼西亚群岛还是圣保罗的市郊,男女都渴望友善、爱 情和双方的相互吸引。

  • 男性更容易为(年龄和外貌特征)处于生育巅峰的女性所吸引:十几岁的男孩 喜欢比自己大几岁的女性;二十多岁的男性喜欢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女性;年龄 较大的男性则偏好更年轻的女性,并且男性的年纪越大,在选择伴侣时所偏好的年龄差距就越大。

  • 各个年龄阶段的女性都偏爱比自己大一点的男性:演化心理学家再 次强调,我们可以看到,自然选择使男性偏爱预示生殖能力强的女 性特征。

  • 女性的行为、气味和声音都会为排卵提供 一些微妙的线索,男性能觉察这些线索。在生育高峰时,女性会更偏爱男性化的面孔,更警惕存在 潜在威胁的男性,更擅长觉察男性的性取向。

  • 我们喜欢与自己有相同基因的个体(如家人或者亲戚)。我们的记忆倾向于记住与生存相关的信息,如食物存放的地点。

  • 批评者认为实证证据并不能有力支持演化心理学家做出的预测,而且,他们也担心演化学派对性和性别的解释会“增强对男女两性的刻板印 象”。

性别与激素

  • 如果基因预先设定了与性别有关的特性,它们肯定会影响我们的身体来表现这 一点。在男性胚胎中,影响睾丸形成的基因会指导分泌睾丸素——影响他们雄性体 征的男性激素。研究发现,在胚胎形成时期接受了更多睾丸素的女孩长大后会比其 他女孩表现出更多男子气。另外,有一些研究跟踪了那些没有男性生 殖器而被当做女孩子抚养的男孩,大人虽然像女孩子一 样打扮和对待他们,但是多数人最终还是会参与典型的男性游戏,并且认同自己的 男性性别,而且通常没有情绪上的痛苦。

  • 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似乎受到睾丸素的影响。给动物注射睾丸素会增加其攻击 行为。有着极端暴力倾向的男罪犯体内往往有很高的睾丸素含量,国家橄榄球联队 的运动员和狂欢兄弟会的成员也同样如此。此外,人类和猴子攻击 行为的两性差异在生命早期就表现出来了(在文化发生影响之前),并且在成年后随 着睾丸素水平的下降而趋于消失。当然这些证据都不是结论性的。总体来讲,这些 证据让许多学者相信性激素确实有影响。但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文化同样也是如此。

  • 随着人类进入中年甚至老年期,就会出现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女性变得更加 独断和自信,而男性则更多地表现出同理心,更少地支配他人。激素变化可能是性别差异 减小的原因之一,角色需要是另一方面原因。另外有一些学者推测,在求爱阶段和 为人父母的最初阶段,社会期待会使两性重视那些能增强他们角色的特性。在求爱、 提供资源和保护的过程中,男性会更强调自己的男人气质,并放弃自己对相互依赖 和养育的需要;而年轻的女性在求爱和抚育孩子的时候则会控制 自己独立和专断的倾向。随着男性和女性结束了成年早期的角色,他们会更多地表 现原先受到限制的特性,他们都变得更加双性化因此混合了男性特征与女性特征,兼具独断性和养育的能力。

总结

  • 性别角色表现出了巨大的文化和时代差异。但也体现了文化的强大力量。
    儿童受到的文化影响大多来自同伴。

  • 我们不必把演化和文化看做对立面。文化规范对我们的态度和行为有着微妙而 强大的影响,但是它并不能独立于生物因素而起作用。所有的社会和心理因素,归 根结底仍然是生物因素。如果他人的期望能影响我们,那这其实也是我们生物程序 的一部分。此外,我们人类生物遗传所能启动的过程,文化都能使之得以增强。如 果基因和激素预先设定男性比女性更加具有攻击性,那么文化会借助社会规范期望 男性坚强刚毅而女性温柔友善来增大这种差异。

  • 生物和文化因素也存在交互作用。遗传科学的进展表明,经验能利 用基因促进大脑的发育过程:环境刺激能激活基因制造 新的脑细胞以分化感受器。视觉经验能激活基因发展大脑视觉区,父母的爱抚能激 活基因帮助后代应对未来的压力事件。基因并非一成不变,它会根据我们的经验适 应性地做出反应。

  • 人类是否 存在这样一条非常强硬的文化规范:男性应该比他们的女性伴侣高。依据事 后之见,我们可以推测心理学在文化因素方面的解释:也许身高优势有利于男性延续他们超越女性 的社会权力。但是我们同样可以推测这一社会规范背后的演化意义:如果人们偏好 相同身高的伴侣,那么高大的男性和矮小的女性就可能找不到合适的伴侣了。既然 如此,演化导致男性比女性更高,而文化也做出类似的规定。所以选择伴侣时的身 高规范很可能就是生物因素和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存在许多因素,包括生物影响和儿童期社会化, 使得男女两性具有不 同的角色,导致了男女两性不同的社会分工。正是对这些不同 角色的期望和信念影响了男 女两性的行为。

  • 两性都完全能在各种水平上有效地扮演社会角色。如今,对于地位高的社会角色和 更多的高科技工作岗位,男性体能和攻击性的作用越来越低。此外,低出生率也意 味着怀孕和抚育后代对女性的束缚更少。加之雇主注重雇员能力而非性别带来的竞 争压力.最终结果将会使性别平等不可避免地得到提升。

环境与人的力量

  • 环境具 有巨大的力量。外部强大压力的重大事实可以解释我们的行为,前提是假定我们都 像墙头草那样被动。但是,我们与墙头草不同,不会完全受所处的情境左右。我们 会行动,我们会反抗,我们会对环境做出反应并获得环境的回应。我们可以抗拒社 会情境,有时候甚至可以改变环境。我们需要关注重大事实的对立面:人的力量。也许强调文化的力量会令我们有些不舒服。多数人反感听到任何外部力量决定 我们行为的解释,我们视自己为自由的生灵,自己行动(至少比较好的行动)的主宰。 我们担心相信文化决定论会引发如哲学家萨特所称的“错误信念”——以指责其他 人或事物来逃避自己的责任。事实上,社会控制(环境力量)和个人控制(人的力量)并不如文化和生物的 解释所认为的那样完全对立。从社会和个人的角度对行为的解释都有效,因为任何 时候,我们既是社会的创造物又是创造者。我们很可能是基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但事实是未来即将到来,我们的任务就是决定未来的方向。我们今天的选择将会决 定明天的环境。

  • 社会情境的确会强烈地影响个体,但是个体也会影响社会情境。二者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追问到底是外部情境还是内部天性(或者说文化或演化)决定了行为, 就好像追问到底是长还是宽决定了房间的面积。

  • 这种相互作用至少表现在三方面。

    1. 特定的社会情境对人的影响通常会因人而异。由于人类心理并不会以完全相同 或客观的方式来理解现实,所以每个人都会按照自己对情境的解释做出反应。 有些人(个体及群体)更为敏感,更容易对社会环境做出反应。比如日本人比英国人更容易对社会期望做出回应。

    2. 人们通常会选择自己所处的环境。假如能选择,社交型 的人都会选择能引发社会交往的情境。当你选择就读的大学时,你也在选择自 己能接触到的特定社会影响。激进的自由主义者不太可能定居在达拉斯的郊区, 也不太可能参加美国商会的会议。他们更倾向于住在旧金山或多伦多,并参加 绿色和平组织的活动。换句话说,他们会选择一个强化自身倾向的社会环境。

    3. 人们往往会创造自己的环境。请再回想一下我们的先入之见如何自我实现:如 果我们期望某人外向、敌对、聪明或性感,我们对待此人的行为就会引导他按 照我们的期望来行动。毕竟除了置身于环境中的人以外,还能有什么因素构成 社会情境呢?保守的环境往往是由保守主义者创造的。女生联谊会的活动也是 由其成员决定的。社会环境和天气不一样,天气仅仅发生在我们周围。环境更 像我们的家园一我们自己创造的产物。

因此影响人的力量往往植根于个人和环境之中。所以我们既创造我们的文化世 界,也被我们的文化世界所塑造。

人类与社会的关系是什么?

  • 人类是社会塑造的被动产物抑或是塑造社会的能动主体?情境与个人之间双向的联系让我们看到,人类既能改造环境又能回应环境。某种意义上,明智的做法是把自己视为环境的创造物(以免我们因 自己的成就而过分骄傲,或者因自己的问题而过分自责),同时把他人视为自由的行 动者(以免我们变得过于集权而专断)。

  • 然而,我们更多时候采用相反的做法可能更好——把自己视为自由的能动者, 把他人视为环境的受动者。这样我们看待自己时会更强调自我效能,与人交往时我 们会寻求理解和追求社会改革。事实上,大部分宗教都鼓励我们对自己负责,克制 评价他人。这难道是因为我们人类的天性刚好相反:给自己的失败寻找借口,同时 责怪他人所犯的过错?

我们始终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二者缺一不可,基因带给了我们性别以及先天上的不同,环境产生了我们的文化,文化又影响了我们的成长。我们需要了解的是环境塑造了我们,而我们也在改变环境,万不可因为改变环境而骄傲自大,也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败而妄自菲薄,不要给自己的失败寻找借口,也不要总是责怪他人犯错。

这里还有一个点值得思考,仔细想想男女有别这句话,在我们的传统认知中男性就是要更勇敢,更独立,更强势,更自信,领导能力更好等等;女性就是更有同理心,更友善,善于表达等等;男性的运动能力普遍更好,更喜欢玩追逐打闹的游戏;女孩更喜欢玩有组织的游戏或者角色扮演。

那么这是不是一种刻板印象呢?从基因的角度来将,男性和女性的激素是有差异的,但同时社会文化也在无时无刻地加强这些观念,从出生开始,我们就开始被分类,我们周围的环境(亲人、医院、学校等)都在给我们强调我们的性别差异。他们说“是个男孩!他将来要做一名科学家!”,“是个女孩!她将来要当一名好老师!”,他们说“我要给他买最酷的装备,去冒险!”“我要给她买最漂亮的裙子,做一个淑女!”所以到底是基因让我们成为男孩或者女孩,还是社会期望和文化指导着我们分为了男孩和女孩呢?

所以,在对小孩子的教育上我们不妨鼓励儿童双性化:即一个性别角色包括了两个性别典型特征的状态。例如,父母和看护者可以鼓励儿童把男性看成是坚定而自信的,但同时也是友善而温柔的。类似的,可以鼓励女孩把女性角色看成既是有同情心而温柔的,又是喜爱竞争的、自信的和独立的。学龄前儿童需要学会明白,重要的是以独立的个体而不是一种性别的代表去行动、去实践自己的才能!!没有谁一定要是什么角色,不是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5,384评论 6 49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845评论 3 3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148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640评论 1 290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731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712评论 1 294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703评论 3 41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473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915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227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384评论 1 345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063评论 5 34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706评论 3 324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30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531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321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248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