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出,有大伪——《道德经》
智慧是个人的实践活动中的认识结果。
那么智慧出,出就是显现于外。那么智慧如何显现于外?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语言文字。
语言是思维活动结果的浓缩表达(利用人自身身体),因此这个表达内容,是不是正确,是不是符合事物的真,是不是片面,是不是以偏概全扭曲事实?就有了伪。
文字是将思维活动的结果的记录,文字除了与语言有了相同的问题,还因为文字能跨越空间和时间,进行记录传承,因此他可以利用空间和时间形成的空档,进行更大规模的作伪。
所以人类始终有类似的纠结。我们实践、思考,并将认识所得,表达出在群体内共享。但是这个表达本身与实践的事实本身是不是真实对应,则必然含有或多或少的“作伪”。
所以道德经作为对《易》的纲领性解读。这段话:
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不仅仅指出普遍的社会现象——我们往往缺什么,才不断去补什么。
智慧出,有大伪;一句更暗含了易经显示的阴阳八卦(六十四卦)表现形式的特殊功能。
华夏易经的原始表现方式,是以“象数结合”形式展开的。象为像,意思是智慧出(所表达)的内容形式,与客观对象的“像”(契合、符合、高度相似等),而数,则是不以文字为工具阐述知识,而是依据客观事实(天地人)的数(数理),作为对客观对象的描述方式。
智慧出,有大伪。但是我们还不得不依据智慧所出记录认识结果(知识),因此为了避免大伪,我们同样可以发扬智慧,找出尽量避免作伪的认识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