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湿地专栏文章后面的评论里面,有这样一条——
长治……经年……这是谁呢?
我在群里问了,也在朋友圈发了,无人回应。
但我着实想起了长治,想起了那年那月。
2013年4月,张春莲老师发给我一份通知,省中语会年会5月初在长治一中举行,问我有没有意愿参加。
当然有了!中语会的年会可是含金量很高的!高水平的示范课,高水平的名师点评,高水平的专家讲座,高水平的参会资料。孙绍振,杨东俊,宋晓民,郗晓波……当然还有张春莲老师,都是通过以前的年会认识的。
这次年会邀请来的专家是我的偶像吴非先生,作课教师是上一年获得全省语文课堂教学大赛“金钥匙奖”一等奖的老师,评课的名师里面还有杨东俊老师和宋晓民老师。为什么不去?
我联系了王平,和她的老公老杨,我们三人驱车前往。这是我第一次开车出门,尽管很近,100公里,但我们很激动。我们冲着那么丰富的年会安排而去,事实证明,我们没有失望,满载而归。
在12年10月份河南郑州聆听吴非先生讲座以后,我期待着再一次见到他,再一次听他娓娓道来,我期待着再一次热泪盈眶。
会议发的资料里有吴非先生编著的《一盏一盏的灯》。我和王平不是参会的正式人员,所以不在领书者之列。但我们之前已经拿到这本书了。因为我们都有文章被先生选录在册。美好的际遇来自于我们在河南与先生的相识。不但如此,他还专门为我们寄了他的作文专著。
张老师很高兴我们能来参加。她也知道我们很喜欢吴非先生。前一晚在酒店,我见到她时,她第一句话是“真高兴你能来”,第二句就是“王老师(吴非老师原名王栋生,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编写者)到了,在那边酒店,你要不要过去看看?”考虑到先生旅途劳顿,我便回答说不去打扰了。
张老师将我和王平介绍给参加会议的几百位老师,说我们专程而来。其实,如果没有张老师的邀请,没有中语会年会的号召力,没有那么多专家名师的吸引力,我们怎么甘心情愿来呢?
张老师请我俩到台前,我手足无措。只是为了见想见的人,为了听想听的课,却被当成重要成员对待,我们内心满是感激和不安。
会议开始前,主办方领导讲话,我看见会场一角有位老人静悄悄地走进来,坐在角落里,谁也没有惊动。我心里翻涌起来。半年多后,我又见到了他,他的书,他的话,曾温暖我许多孤独的时刻。我弯腰来到他的座位前,紧紧握着他的手,向他问好。他就是吴非先生。
吴非先生听我说王平也来了时,他坚决地起身,主动走向王平,与她说话。他在河南会议之后说,如果当时知道王平行动不便,他应该走下台阶和她握手的。此刻,他不顾自己的身体状况,毅然走向一个晚辈。他温和的笑容,他说话时平静的口气,他放在桌子上廉价的塑料眼镜盒,他说自己工作条件好一点就应该多做一点,他谆谆告诫青年人要爱惜身体,他在讲座中对教育常识的尊重对教育理想的坚守,都久久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接下来,听到了一等奖选手的公开课,听到了杨东俊老师、宋晓民老师和任海林老师的精点精评。我至今记得宋老师对课堂时间的精准分析和对教师语言作用的独到见解。
我的眼界,就是这样打开的。近距离的接触,更让我深深感受这些前辈的人格和学识。
(这是我手机里保存的唯一的一张现场照,我身边的是长治一中贾铖虎老师,他获得过“语文报杯”全国赛课一等奖)
后来,我又买过吴非先生的几本书,认真看,看得心底纯净,每次翻书都像先生在我对面。
后来,又有几次遇见杨东俊老师和宋晓民老师,真是让人心里感动不已。
后来,在市教研室马何义主任和县教研室张彦波主任的推荐下,我参加了15 年在运城东康中学举行的“金钥匙奖”评选活动,并得到了一等奖。
再后来,又多次与张春莲老师交往,一次次感受她的慈爱与优雅。
这些人,都给了我许多温暖和关爱。他们都是我敬爱的人。我多么愿意,岁月厚待他们,愿意他们一切安好。
还有我,一步步走来,不敢懈怠,我付出了真心给岁月,希望它也待我温柔。
还有这位留言的朋友,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是有过一面的缘分,你,仍是我心里的惦念。愿你安好!
还有你,你们,我的朋友,看到这篇文章的人,愿你们,都平平安安,都好好的!
再别经年,我们仍旧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