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学习是“无效学习”?
为什么“读完100本书”无法让你变得更好?
——「 学习方法」综合阅读解析1。
提到学习,你脑海中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什么呢?
是老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在下面听讲?
是购买付费课程,听音频或看文字?
是参加训练营,由老师带着学员一起边学边做?
是购买大量图书,阅读+记笔记?
这些都是学习的具体场景、手段。
在学习“学习的方法”前,我们要先明白:什么是学习。
心理学中对学习的定义是:
因为某种经历,使有机体的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
用大白话来解释,学习就是:
- 因为某种经历:在课堂学习、听音频看视频、阅读文章或图书、现场观看老师教学,或亲自体验实验等
- 使有机体:人或动物
- 行为或行为潜能:现在或今后可能出现的行动
- 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
从定义中可以发现,“学习”的重点是产生变化。如果没有变化,根本算不上是学习。
心理学有一个名词,叫做“熟练度错觉”。
什么意思呢?当我们多次接触到一个知识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很熟悉”,这种感觉让我们以为自己“已经熟练掌握了这个知识”,但其实是一种错觉。
我想很多人都会有过类似这种体验:
复习的时候把书翻一遍,各种知识点看到的时候都觉得“这个明白”、“会了”、“是这样画的”,但考试的时候却什么都想不起来。
看文章或听分享,里面提到复利、二八法则、沉默成本,脑海中浮现的想法是“啊!这个我知道”、“不就是xx吗”、“讲的还是这个啊”等等。但日常生活中,却无法应用这些思维方式,遇到问题依旧是脑袋一片空白。
“熟练度错觉”,让你错估自己对内容真正的掌握程度。
大脑非常擅长储存信息,但调用信息却很困难。我们只是“看”,行为实际上却没有发生改变。
现在再思考一个问题:
- 学习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在做什么呢?
有同学肯定会说,当然是学新知识啊!多看书、多听课。
根据上面我们讲到的学习定义和熟练度错觉,想一想:只是这样,就能发生变化吗?
之前在分享阅读法的时候,大家会发现,几乎所有的阅读法都起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阅读 - 梳理 - 实践。由此可知,学习是“一系列的行动”,而不仅仅是“获取信息”这个单一行动。
事实上,大部人都过于重视“获取信息”这一步,将目标定为“阅读100本书”、“每天听节课”、“学完在线课程”等,却忽视了学习过程中其他的步骤。不管读了多少书、多少文章,学了多少课,依旧无法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回想一下,我们在学校时,需要学习的内容其实只有薄薄的教材,其他大量的时间在做什么呢?
都在复习、练习、考试、针对考试结果再复习……这样,才能让知识牢牢的扎根在我们的脑海里。但即使知识记得再深,欠缺了“实践”这一步骤,就很容易出现“考完试第二天就忘光光”的情况……
现在大家知道了,学习包括一整套动作。就好像阅读不只是买书,还有“翻书、用眼睛看书、做笔记……”一样。我们来看看,「 学习 」都包含哪些具体的行动。
先将学习的过程,想象成一次购物。
购物时要做什么呢?
- 为什么要买?(目的)——家里没纸了
- 需要买什么?(内容)——卫生纸、抽纸、口袋纸巾、厨房用纸?
- 在哪买?(方式)——门口超市?电商平台?
- 开始准备购买
· 找到要买的东西(获取信息)
· 选择和确认买哪个(理解信息)
· 加入购物车、组合优惠、凑单等(处理信息) - 收到物品(实践与迭代)——使用、评价、发现新的问题
只重视“获取信息”的学习,就好像没有明确的购物目标,到商场里随便溜达,查看各种各样的商品信息,却不付钱购买,也不拿回家使用一样,白白浪费了时间。
到此,我们再总结一下今天分享的内容。
首先,学习的重点在发生改变。没有发生改变的,都属于“无效学习”。受熟练度错觉的影响,这个改变最好是可以观察到的,而不是“感觉自己发生了改变”。
其次,学习包含一系列的行动,而不是一个单一行动。我们要关注学习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花更多的时间在梳理、内化、实践、反思、优化等行动上。
最后,给大家一个行动小建议:
- 规划和记录你的学习时间;
- 不要只把听课、看书算在“学习时间”里,将学习的其他步骤也计入学习时间;
- 在已规划的可用学习时间中,50%用来“获取信息”,50%用来进行学习的其他步骤。
具体到每一步骤都要做什么、怎么做,我们之后继续解析。
认真阅读到这里,感谢你付出的时间^ ^。
按照惯例,留下一个执行清单,大家一起来完成吧~
执行清单:
- 思考你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处理信息和实践迭代,哪一步花费了更多的时间?
- 想象一下,我们学习时可能有哪几种目的?不同目的,都需要学习什么内容?
- 有哪些学习方式?例如阅读、听课等……列出5种以上;
(未完待续……)
ps:完成清单的同学,欢迎在留言区留下你的执行成果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