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22星期三,今天是入世佛教会议的第一天,活动议程是参访法鼓山。
从桃园到法鼓山开车要2小时,所以一早6:30,参加活动的人员就集合准备乘大巴车出发。
我们的早餐要在大巴车上吃,主办方一早已准备妥当,我们师兄弟几个人在出发前帮忙把食品搬运上车!
我们的早餐是每人两个热叉烧包、一个粽子、一瓶水、一小袋零食。包子和粽子都是素的,而且是台湾口味,很可口!
来自全世界26个国家,涵盖南传和北传的二百来位比丘、比丘尼以及佛教团体的代表参加了这次活动,以英语为沟通语言。穿着不同的服装共乘一车,让人产生一种共同振兴佛教的使命感!
下车的地方像车站的候车平台,有设置专门的椅子,让等候上车的人可以坐着休息,考虑很周到!
来到法鼓山,早有导览的义工在第我们,我们3号车的人由台湾的徐先生带队参观。法鼓山的道场占地很大,气势恢宏,而从他们义工统一着西服,操流利英语,可窥见他们法鼓山团队的综合素质不俗。
进到道场内,第一眼便是“知客服务处”,知客是佛教寺院的执事之一,负责管理客堂和接待事务。法鼓山把知客服务处做得很人性化,让人没有距离感。
我们统一来到演播大厅,稍事休息,然后观看了一个15分钟左右的法鼓山的介绍短视频,让我们在开始参观前先大体了解了一下开山的历史以及弘法的理念。
看完介绍短片,第二站来到“开山纪念馆”参观,这里可以相当于一般丛林寺院的祖师堂,是纪念开山祖师的地方。在这里面详述圣严法师生平、修行、建寺、弘法等内容,而且开专栏追思圣严法师的师父东初老人,以显法脉源流。
看过纪念馆对法鼓山有了更深一点的认识,一个是他们已立为“中华禅法鼓宗”,修行理念及家风祖训也是第一次了解到。
在纪念馆里设专墙用投影机把捐款建寺的功德主芬名投映在墙上,捐一元的也映名感恩,这令我耳目一新。另外馆内装修还原了一个圣严法师闭关的关房,内设圣严法师蜡像,供人瞻仰,也颇为新颖!
下一站到了祈愿观音殿,来到这里有种震撼之感,虽然寺院看了不少,但法鼓山风格尤异。观音殿处于全山主心住置,但建筑外观非传统的宫庭殿宇,更像是大礼堂,而殿前用一个正方型大水池做明堂,风水布置可谓一个妙手。从寺院的建筑可看出一个道场的理念,斯里兰卡的拉萨那长老来中国后曾说过,你们的佛像太多了,要把地方用来作事!的确,他们南传寺院只供一尊释迦牟尼佛,其它地方尽可禅修或他用。
水池的水很浅,清澈见底,底下是大小均匀的鹅卵石,但是石头非常干净,没有长出绿苔水藻,问了义工,原来他们每年要洗池三次,难怪这么干净。但是对环境的要求达到这种近乎“洁癖”的程度,也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这需要有一种行人所不能行的精神。圣严法师能开山,可见绝非偶然!
进到祈愿观音殿内礼拜,一切都井井有条,简洁但又庄严。1.8m会议桌套上黄布罩,摆上经架和手香炉,下方的红色跪垫是可拆装的,组合好即可成为好几百人的礼忏道场,拆下来搬走又可成为空阔的大堂!
右边远处墙上内格挂着功德主的一张张红色心愿卡片,竟然巧加摆设也成为大殿的软装饰之一。而左前墙上内置了小柜子,供礼忏者存物之用,考虑周到,也可见他们对空间利用的细心!
午餐前参观书画斤,墙上这幅画,远看是圣严法师站在山上,近看则有一百多幅小图,隐约遍布画面,将圣严法师一生的事迹详考于上。斤内墙上也收藏悬挂了圣严法师的书法题字等。
中午来到法鼓山文理学院的饭堂用餐,一下车看到文理学院的墙体,一片灰色,原来是清水磨!
建筑大胆采用钢化玻璃隔墙,即透光又与墙壁及地板的清水磨色泽和谐。清水磨是极高的工艺,但又体现一种内敛和含蓄,配合上玻璃的巧妙隔断,将建筑物内人的时空感异化,带入一种别具一格的禅意!
午餐是自助餐,食物非常丰富,南传比丘们平时多吃手捉饭,没想到用筷子也很娴熟,说明文化的交流比较多了,大家互相学习减少了不相融感!
下午13:30-16:00是论坛时间,嘉宾们分别介绍了台湾如何在医学上结合佛教理念为佛教徒病人做关怀,以及如何做临终关怀,这些都是入世佛教关注的议题。
会后问答交流也非常精彩,不同地区的佛教团体针对自已地方的情况来交流和发问,互通有无,增进了解非常必要。在与演讲嘉宾台湾的陈教授的交流中,了解到他与济南一家医院也可能会有合作,他们向往内地,一方面文化的一脉相承,一方面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唯一顾虑的就是时局是否稳定!
法鼓山文理学院也是圣严法师倡导教育的体现,他有感于汉传佛教人才凋敝,遂集众人之力创办该校,面向社会招生,不独为佛学院,但有开设佛教学系。以佛教的力量来主导办学,台湾和香港都可以,内地机缘则仍未成熟。
下午4点半,我们结束法鼓山的全部活动,乘上大巴车返程,车上要点名要等人,从登车到车发动出发足有二十分钟,文理学院的几位负责人冒雨为我们送行,一直等到汽车发动走了他们才回楼里去,与《弟子规》的“过尤待,百步余。”完全相应,非常礼貌与尊重,可见他们为人师表也表里如一!阿弥陀佛!